唸書唸到頭很昏,來寫一下廢文。
有一年考試考這題,我覺得相當有意思分享給大家,基本上就是要我們用質性研究的方法來分析這篇文章。但我覺得這篇文章本身就已經很有趣了,它談的是我們每天都會遇到但是卻不經意的事情 – —你和巷口早餐店老闆娘的邂逅。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傳統早餐店裡面的員工通常是怎麼樣的組合?根據作者的觀察,大概可以分成下面三種:
– 中年婦女
– 外籍勞工
– 寒暑假打工的學生(但通常做不久)
– 前面中年婦女的小孩來幫忙
.
這篇文章指出一個很重要的現象:早餐店的工作時薪只有$115 ,還經常缺人徵求不到人手,因為年輕小伙子都寧可去便利商店打工也不願意早起,除此之外,早餐店忙的時候是真的超級忙,但在便利商店打工還可以偶爾刷一下手機。早餐店的工作,辛苦、又累、錢又少、還要早起,難怪徵不到人。
.
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平常跟你住在同一棟樓的左鄰右舍你幾乎都不會跟他們講話,但只有早餐店阿姨知道你的火腿蛋裡面的蛋要半熟,甚至你只要經過跟她說「今天一樣」,她就會立刻幫你準備早點 – —可是你可能連「她右邊肩膀的陳年酸痛已經看了好幾家中醫都沒有起色」這件事情,完全一無所知,你只會在上班/上課的時候匆匆拿著你的需求就經過,下次見面,又是明天清晨,行程匆匆。只有在假日,你們才能夠寒暄上兩句,你才知道原來她家大寶今年剛上大學。
.
我們每天的日常,裡面都藏著許多的權力結構,像前面這一段文字的權力結構就來自於「消費者/商家」的權力結構,老闆娘需要記得你吃什麼,但你不需要記得她的宿疾,當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被化約成某一種買賣關係,我們就要打開不同的眼睛去看看,每天生活的論述和文字當中,是什麼樣的社會脈絡齒輪在推動著我們。
.
(比方說,你有注意到嗎,我用的文字是「老闆娘」。可是我完全沒有意識到,可能這家店的擁有者可能就是那個阿姨,為什麼我要叫她老闆娘,而不是叫她老闆?是誰規定一家店的擁有者一定是男性?)
.
書上說當我們在看文本的時候,要思考這個問題:「誰,在什麼情境下,說什麼,以及他為什麼要這樣說?」帶著這個眼光去看最近電視上面的新聞、臉書推播給你的這些文字圖片,或許你對世界會有另外一種層次的理解。例如,最近流行的 #臉書觸及率下降流量不見 ,這代表推動這個時代的我們前進的,是什麼?
.
這篇文章可讀性相當高,隨著作者的文筆,你可以感覺到自己就像親身進入早餐店打工一樣,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心理諮商」會被詬病是「中產階級才可以消費得起」的一種醫療資源,但也有人指出這看起來像是「下鄉考察」,書寫的過程當中就隱含了權力的結構(你可以想像早餐店的老闆娘應該不會有時間去弄一個部落格寫她的工作經驗),但無論如何,文章本身提供了一種「用不同眼光看待日常」的觀點。
.
你今天吃早餐了嗎?經過早餐店的時候,跟早餐店阿姨打個招呼吧,說不定她會揉一揉酸澀的雙眼,終於看清楚你已經不是妹妹了,已經長成一個有智慧的人。
而且每天早上肚子還是會餓。
#早餐店 #早餐店阿姨 #早餐店阿姨都叫我帥哥
文章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