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經歷過那種「覺得自己像是一團爛泥巴」的感覺。想要做什麼都沒有動力,又覺得自己很髒、很爛、很混亂,所有的東西都混在一起,甚至有些時候想哭都哭不出來。
身為爛泥巴,最辛苦的部分並不在於「爛」本身,而是在於「不確定自己的形狀」。這個不確定可能包含:
- 不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 不確定自己一直以來到底為了什麼而活
- 不確定自己做錯了什麼才遭到這樣的待遇
- 不確定現在還可以做什麼,才能讓自己變得比較「具體」
- 不確定像自己這麼糟糕的人,還會不會有人愛、還會不會有人在乎?
這個過程是很痛苦、很難忍受的,但同時也是最有彈性、創造力的時候。如果你曾經經歷過這種「爛泥巴」的感覺,那麽恭喜你, 或許你正在被「打回原形」,你的人生可能會在這一刻開始,有巨大的轉變。
(以下大雷,請斟酌閱讀)
當對不起變成來不及
進入這種人生的低潮,有很多種可能,但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源自於某一種失落。失去某個愛的人、失去某一段原先很穩定的關係、失去一個自己很喜歡的工作、甚至是,失去那個曾經熟悉的自己。當失落發生的時候,你會有很多的情緒,而其中一種是「後悔的感覺」 – —如果當初我做點什麼,會不會這樣的事情就不會發生了?
前幾天追 《誰在你身邊》的時候, 一路游手好閒的志勝,在得知妻子長年憂鬱症卻不敢告訴他,最後自殺身亡的時候,有非常非常多的後悔,後悔自己當初為什麼沒有早一點發現、後悔為什麼在她還在的時候,不對她好一點、後悔把重要的紀念手錶給典當掉、後悔兩人的最後一面,妻子要求給她一個吻,他卻沒有好好珍惜匆忙離開⋯⋯可是這一個又一個的後悔,都已經變成了來不及,而這些累積的「來不及」還有「不管我再做什麼都已經無法挽回」,形成了巨大的悲傷跟無力感。
於是在這一刻起,他變成了爛泥。
這種「爛泥」其實有一個特定的名詞。心理學家史奈曼(Edwin S. Shneidman)曾經提出「自殺者遺族」(Survivors of Suicide;SoS)這個概念*,指稱由於親人愛人自殺過世之後,那些「被留下來」的人。他們常會感覺到:
- 震驚: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 罪惡:為什麼我沒有幫到他、為什麼我沒有發現、為什麼我當初不做一點什麼說不定就可以阻止⋯⋯
- 責備:除了自我責備之外,還需要面對其他人的眼光、旁邊的人可能會指指點點,說「你為什麼當時沒有好好照顧他?」
志勝在短短的時間當中經歷了這三者,巨大情緒把他給壓垮,生氣、憤怒、把家裡面的東西通通砸毁,原先承諾要買給老婆除濕機,現在也成了一場天大的諷刺,他只能抱著老婆的遺物在地上泣不成聲。
如何從爛泥巴裡爬起來
你可能不一定跟志勝同樣的經歷或遭遇,但你可能跟他一樣因為去某個人、某個東西、甚至是某段關係,甚至有一種強大的失落的感覺,把原本還有形狀的你變成了一坨爛泥巴,當你面對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辦呢?尤其是腦袋裡面不斷出現的那種「如果當初我可以做什麼就好了」的聲音從來不曾停止,那該怎麼辦?
很多書籍或文章都會跟你說,要好好療癒你的悲傷,和悲傷相處,這個步驟相當重要,但對於「無法停下來」的人來說,並不容易做到。但如果從以前到現在你就是一個習慣很努力的人,你大概會很難接受這種「怎麼做都沒辦法改變現狀」的痛苦,所以在文章最後,我想要提供一個方法,其實也是志勝採取的方法 – —將你落空的愛,昇華在其他需要你幫助的人的身上。
片中志勝在失去妻子之後,找到因為燙傷而無法工作的青少女(妻子的前同事),她同樣因為燙傷毁容,坐在女兒牆上想要結束生命。這一次,志勝「終於」及時把她從牆上抱下來,表面上看起來是他救了她,實際上在內心的某個層次,她也讓他心中某一種「落空的動力」,有一個地方可以憑依。
在有關於後悔(regret)的研究當中,面對後悔有兩種常見的思考方式:
- 試圖改變過去:想想自己當初為什麼做錯某件事情,或者是為什麼沒有做某件事情,如果當時可以怎麼樣⋯⋯就好了。
- 試圖調整未來:想想現在的自己還可以做點什麼,來阻止類似的遺憾再次發生。
志勝在嘗試了第一個方法一段時間之後,試圖振作起來,轉換成第二種路線的思考,不但幫助了那個燙傷的青少女,也解救了困在悔恨當中的自己。
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還是會有許多反覆的悲傷,所以你不需要要求自己趕快好起來,給自己一點時間,等待這個爛泥巴裡面新的種子,發芽,甚至等到下一次的花開。
下次讓你在覺得自己是爛泥巴的時候,你也可以試著輕輕的跟自己說:所有的生命都是從泥土裡面孕育。現在或許還無法做點什麼,但我正在培養我的養分,儘管悲傷、自我厭惡、自我責備都沒有盡頭,但隨著時間,我們都會等到春分。
就算沒有人在你身邊,你也可以陪在自己身邊。
*註解
如果你身邊剛好有人自殺過世,或者是你是你「自殺者遺族」的朋友,很痛苦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林怡安臨床心理師《離開的他,與被留下的你 – -談自殺遺族如何走過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