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有過這種「為什麼是我」的感覺嗎?
可能發生了一些事情、遭遇了一些過往,你走過別人沒有走過的悲慘的路、遇到了別人不曾體會的痛苦;一直以來你都很努力、很堅強、做了好多好多事情,也沒有對不起誰,比別人更在意他們自己,但不知道為什麼,老天爺就是喜歡作弄你,把很多辛苦的經歷都一一丟在你身上……你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演講都跟你說,所有的痛苦都會變成你成長的修煉,但有些晚上你一個人安靜的待在房間裡,聽見空氣沉默的聲音,你還是會想要掉淚、還是會想要去想: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不值得活,才會遇到這些事情?於是出現入負面情緒的漩渦,覺得自己不值得變好[1]。
我記得在多年前的一個營隊,我認識了一個朋友,那天晚上的營火晚會,他分享了他的故事。從他有記憶以來,父親被倒債、很早就跑路、母親也另嫁他人,從小他就跟姑姑住在一起,寄人籬下,姑姑從來沒有給他好臉色看,國中二年級那一年,還被鄰居的叔叔性侵,他跟學校的老師說,沒想到被同學聽見,班上都四處傳他是GAY,一直到畢業都不斷地被霸凌,連畢業旅行都沒有人要跟他一組,他也曾經碰過毒品、混過幫派,但是最後他選擇重新回來唸書,最後讀到研究所畢業。短短的人生走馬燈,很多苦他都輕描淡寫帶過,我幾乎無法想像這麼多事情發生在他的身上,他怎麼還可以堅持一直讀書?而且,雖然曾經走過歪路,但最後卻走回他想要的理想,成為一個刺青師傅。
我去台中住的前一個月,帶一個朋友去給他刺青,聊到了他的生命故事,他講了一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人家說什麼生命(神明?)要給你考驗是為了要讓你成長,這些都是假的。只有身邊陪你的人,才是真的!」後來才發現,17歲那一年帶領他入行的師傅,就像是他的替代性父親,無論他做了多麼糟糕的事,始終都沒有拋棄他。只是這個師父因為長年熬夜作圖工作,肝又不好,很早就癌症過世了,留下這家店給他。我還記得那時候他說:「每個來刺青的人都有他的故事。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那麼幸運,在地獄的邊緣能夠遇到像我師傅一樣的人。像我這種人,這輩子沒有什麼偉大的希望,我只想要把這間店好好做下去,然後用我的手藝、我的圖案和文字,陪伴每一個在地獄邊緣的人。」
(以下有雷)
神明不會給你答案,但會帶你找到答案
在台劇《神之鄉》當中飾演聖恩社二師弟的世介叔,在遭遇各種劫數、身邊的人都垂頭喪氣、失去鬥志的時候,他講了一段話:「人生不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樂觀,因為有一天,神明一定會給我們答案。」老實說我那時候不是很同意他所說的這句話,因為有些時候神明並沒有給我們答案,我們去廟裡面拜拜,很可能只是希望心裡面的想法可以被神明支持(這就是為什麼擲茭杯很多人都是丟到滿意為止)。
但是,如果真的沒有答案,連自己心中都徬徨不定的時候怎麼辦呢?劇中大師兄夏天龍在面臨人生抉擇的時刻跟聖帝公(關聖帝君)祈求,沒想到聖帝公竟然要他自己決定 — — 這也意味著,面臨人生重大抉擇的時候,我們需要的並不是神明給答案,而是神明給我們一種寄托,這種寄托能夠為我們帶來勇氣,做出一些我們原先不敢嘗試的改變。例如,對於夏天龍來說最困難的改變,不是和他的師弟、太太、孩子和解,而是跟他自己和解。然而,和解這條路,並不是靠自己就可以走到的。
假裝不在乎只是為了逃避痛苦
劇中有個段落是,阿薰因為父親夏天龍開刀住院,再加上跟他要好的雕刻師傅阿義因為火災嗆傷昏迷不醒還在醫院,心情非常低落。
有一天,他和曖昧對象暖暖走在階梯上,雨一直下,暖暖一直問他怎麼了、心情不好可以說出來,但他總是悶著不說(熊按:你也有遇過這種人嗎?);一直到很後來,他才打破沉默說了一句讓人心酸的話(大意):「我從小就被我爸趕出家,我媽又長年在外工作,這麼多年來我都只能一個人,如果不獨立堅強,我掉下來的時候,有誰可以接住我?」
這段話就像那句網路勵志小語:「你的命運這麼苦,你不勇敢,誰來替你堅強?」但阿薰這一路以來封閉他的內心,過得並不快樂,就像他爸爸夏天龍一樣,什麼事都壓抑在自己的心底,怕帶給別人麻煩,卻不知道,有些時候不說出來,才讓身邊的人更擔心。看到這裡,你會發現雖然阿薰一直責怪父親當年為什麼不把「把他們全家趕出去」的原因告訴他、為什麼不把話說清楚,但實際上,他也遺傳了父親這種壓抑的個性 — — 換句話說,他所討厭的父親,只是他所討厭的自己的一種投射。而當他跟父親慢慢和解的過程,也是和自己和解的過程。
生命的困境是要你學會相信
把前面三段故事組合起來,你會發現不論是我朋友、夏天龍或者是阿薰,都曾經遇到人生的苦難和折磨,而且這些折磨並不是一次兩次,而是三番兩次。他們面臨到同樣一個生命課題就是:或許以前遭遇到的那些辛苦、或許他們的個性使然,讓他們終於明白,人是不可以依靠的、其他人是不可以信賴的,如果和一個人太過要好,會被背叛、會被遺棄、會受傷,所以與其去麻煩別人、依靠別人,不如什麼都自己來。
然而,如果什麼事情都一個人扛,把別人推開,只會得到一個孤寂而封閉的自己。打開這個封閉的鑰匙,其實需要一些溫柔的力量。比方說前面提到的暖暖,她在阿薰說那段話之後牽起他的手,擁抱他跟他說:「我可以接住你呀,還有大家,你願意讓我接住你嗎?」;又比方說,天龍在腰部受傷開刀的時候,他的前妻阿雲回到大溪來照顧他,表面上看起來都是「一個女性來照顧受傷的男性」的劇本,聽起來很性別不平等,但實際上,我覺得這裡象徵著一件很深很深的事情 — — 當你一輩子都要某一種堅強更剛硬來面對各種困難的時候,有一天你會發現,這樣的方法,並沒有辦法讓你推進接下來的生活;於是,你開始要學習疼惜自己、照顧自己、安慰自己,給自己一點溫柔,這個溫柔看起來好像很軟弱,但卻是能夠扭轉當前困境的魔法。
回到我朋友的故事,由於他從小就沒有家的感覺(我常說這是一種心靈上的街友,Psychological homeless),讓他對於人幾乎失去了信任,指導他對他的師父,發現他有非常多的抗拒、測試、推開,但師父都一樣的接住他,一樣溫和但嚴厲的對待他,好像是一種穩定的力量,讓這隻受傷的野獸,慢慢安定下來。於是,他慢慢可以接受自己哭泣、接受自己失敗、接受自己有些時候不那麼堅強,這就是「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2]:當你的憤怒跟悲傷被看見而不是被忽略,這一種被接住的感覺,會讓你能夠更溫柔的對待別人,以及對待自己。難怪我多年後在刺青店看到他,那個眼神已經跟當天營火晚會、一副假裝若無其事但是眼神裡面有很多的空洞的他,有很大的不同。
原來,當一個人的生命裡面住進愛的時候,他的眼神裡也會有靈魂。
當天刺青完我跟朋友要離開時,我問他,如果以後接到命運多舛的個案,他可以給他們一點建議的話,他會說什麼?那時候他用台語給了我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答案:「就是相信吧!相信自己在遭遇過這麼多之後,還有一點能力,可以去依靠別人。當你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你發現有一個人可以讓你靠,那會是你生命當中的寶。」他說他的刺青技術,曾經也卡過關,一直到某一天他終於願意相信自己,也相信「客人會相信自己」,這樣的一種彼此相信,才讓他越過當時的瓶頸。
大火燒掉部分的你,餘燼會長出新生命
就像是《神之鄉》裡阿薰的好友一心,曾經因為聖恩社大火,燒掉了自己對神明的信心,就像我們一開始談到的,他覺得聖帝公很不公平,為什麼這些信徒一輩子為神明付出這麼多,卻招來這樣的待遇?不論是他重視的人住院,或者是聖恩社大火,對他來講都是一種崩塌。從小失去父母的他,聖恩社就像是他的家,這個家燒毁了,也代表他內心的某個部分瓦解了。
有信仰的人大概都會有這種經驗,不論你多麼相信神、多麼相信上蒼,總是會有命運不順的時候,於是你就會開始懷疑人生、懷疑神明的存在,甚至會想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才會找到報應?但這裡我想引用煉金術的「煅燒」[3]階段來說明,通常我們需要經歷困境和大火,才有機會蛻變成另外一個人。
在心理學上煉金術並不是真的要煉出金子,而是讓我們個性裡面那些像石頭一樣粗糙的部分,能夠經過某一種淬煉,成更精華的自己。在這個故事裡面,大火燒掉了聖恩社,但是重要的東西都有搶救出來,大家最後還能夠相安無事,並且形成另外一種更深的融合,這也意味著,有些時候如果沒有這樣的危機,是很難讓已經困住的僵局,有融化的餘地。或許有些時候,就是要讓子彈飛一下,那些一直以來沒有辦法解決的h事,那些反覆發生衝突,說不定在一次爆發之後,有重新組合的可能。
整體而言,我覺得這部片除了深刻的刻畫了大戲每年的「第二個過年」6/24慶典,讓我們對於這個本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之外,我覺得整部片教會了我以下幾件事:
- 有些時候離開是為了回來,尤其是離開家,真正的抵達是回家。
- 變化是人生的常態,但要接受變化,光靠自己一個人會沒辦法。
- 面臨生命的不公平,你需要的並不是自己硬撐堅持,而是有人陪你一起扶持。
- 僵持不下的關係,總是需要一個人先低頭。低頭並不代表懦弱,而是重視這段關係,也願意繼續一起走。
最後我想說,這部戲的主角夏天龍從開始到最後打的那一顆陀螺,其實也有一個很重要的象徵 — — 纏住陀螺,把它緊緊包覆,是為了給他旋轉的動力,但拉開繩子以後,就要練習放手。不論是對「家」的負擔放手、對「聖恩社」的社長職位放手、對「傳統的堅持」放手、甚至是內心深處的「對那個過去對不起大家的自己」放手,都是一道漫長的習題。就像是慶典裡面那顆大陀螺,沉重,而且需要反覆練習,才能夠轉出生命的美麗與韌性。
參考文獻
[1]Wood, J. V., Heimpel, S. A., Manwell, L. A., & Whittington, E. J. (2009). This mood is familiar and I don’t deserve to feel better anyway: mechanisms underlying self-esteem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to repair sad moo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6(2), 363.
[2]K Hopper, E., L Bassuk, E., & Olivet, J. (2010). Shelter from the storm: Trauma-informed care in homelessness services settings. The open health services and policy journal, 3(1).
[3]Jung, C. G. (2014). Psychology and alchemy. Rou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