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一種經驗是:很想要幫助一個人,可是他卻活在自己的謊言裡面,然後你感覺到很掙扎,眼看他如此痛苦,又如此防衛跟逃避,真的想要替他做點什麼,但是又無能為力?
看著他一天又一天走向墮落,又不願意面對和處理真正的課題,你在旁邊替他好擔心、好焦急⋯⋯
如果你也有過這樣的感覺,那該怎麼與心中的焦慮和擔心相處?
(以下有雷)
有時候人生需要謊言
我記得好久以前曾經和心理師叮噹貓聊過一件事,我問他「為什麼失戀的人明明知道自己放不下前任、不斷想到過往的事情這過程會很痛苦,但是還是無法停止?」
他給我的答案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如果一個人重複做一件讓他會感覺到痛苦的事情,但卻用某一種壓抑、戴著面具、逃避的方式持續這件讓他會感覺到痛苦的事情,那麼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他從這個痛苦當中也獲得某一種熟悉的感覺,他不是捨不得放下痛苦,而是捨不得放下熟悉;另外有一種可能是,他還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一些事情,透過這些自我防衛機轉,讓他暫時可以忽視那些痛苦。」
就像台劇《誰在你身邊》裡面的曾詠潔(徐若瑄飾演),明明知道丈夫志遠欠下大筆債務又軟爛,還是用很多的努力、很多的自我說服、很多的「事情總有解決的方法」來安慰自己,因為唯有透過這樣的方式,她才能夠暫時在這段關係裡面找到一個痛苦當中稍微不那麼痛苦的支撐點。
「來尋求協助的當事人,往往是希望自己遭遇的痛苦可以減輕,或者是期待能夠有所改變。但改變的過程要相當謹慎小心。換句話說,當事人的防衛是有功能的,在你還沒有釐清楚它的功能之前、在彼此都還沒有準備好要放棄這個功能之前,先不要貿然地做出太大的改變,否則當事人的原先建構好的世界可能會因此而瓦解。」某次我在跟同學討論的時候提到了「改變」和「抗拒改變」,我發現這真的是一門藝術。
尤其是當你看到那個在受苦的人是你的家人、或是你很在乎的對象,但是他一直活在那一個防衛跟謊言裡面的時候,真的有一種「你為什麼不願意面對現狀?你為什麼要欺騙自己?」的感覺。
無能為力背後的情緒
《誰在你身邊》當中,曾詠琪(張鈞甯飾演)就是在詠潔身邊,這個「很生氣又無能為力」的人,她眼看著姐姐詠潔繼續守在積欠大量債務又軟爛的姐夫身邊,多次希望姐姐可以離開姐夫,甚至提出「自己願意幫姐夫還債」來換得姐姐的離婚。姐姐一天比一天憔悴,卻還要佯裝正向,甚至為這一段她覺得「根本不值得的婚姻」繼續努力下去,她有很多的憤怒無從宣洩,只好累積成對於姐夫的憎恨。甚至在姐姐自殺身亡之後,葬禮上面大力地推姐夫志勝一把質問他:「你到底給過我姐姐什麼!?」
詠琪內心一直覺得,姐姐在生前都沒有好好受到姐夫的照顧,甚至連姐姐在三年前就罹患了憂鬱症他都不知道,整天只沉迷在酒精跟賭博當中,其實這些初期情緒(primary emotions)憤怒裡面,還夾雜了許多次級情緒(secondary emotions),可能包含:
- 對於失去姐姐的悲傷
- 對於過往自己沒能夠多做點什麼的後悔
- 對於姐姐為什麼不離開的不諒解
- 對於自己沒有能夠早點發現姐姐狀況的自責
- 對於姐姐把時間和心力都花在沉重的債務上,而疏遠了兩個人之間原先親密的關係,感到失落
- 對姐夫扶不起、為什麼不好好照顧姐姐的生氣
當你好想要幫助和改變一個人,可是最後的結果卻不如預期的時候,你可能會有一種強烈的憤怒感,憤恨不平、義憤填膺,甚至是覺得這個世界怎麼這麼不公平,但是這個氣憤的底下卻是由很多種不同的情緒所組成的。
經過這一番拆解之後,原先那種「無能為力」或者是「憤怒」的感覺,或許就有可以舒緩的空間。這裡可以透過三個步驟來協助自己的情緒平復:
- 區分自己可以控制和不可以控制的部分
- 付出行動來調整可以控制的部分
- 嘗試放下不可以控制的部分
– 區分可控和不可控:在前面的例子當中,詠琪不能夠改變控制的部分,分別是姐姐的想法、姐姐的死去、以及姐夫的作為;可以控制的部分,是處理自己的情緒,包含憤怒、後悔、悲傷、自責等等。
– 處理可控:1.悲傷的感覺可以給自己一些時間哭泣,並且允許自己可以有時候軟弱,不需要總是堅強;2.4.5.可以透過寫信給姐姐、甚至寫信給「當時沒有能夠多做點什麼」的自己,然後放在金紙桶裡面燒掉,和那些遺憾與後悔和解。
– 放下不可控:3.與6.相對來說不容易,我想在下段說明。
諒解自己的不諒解
如果對於一個人所做的事情不諒解,可是這個不諒解本身又讓你感覺到痛苦的時候,其中一種做法就是「諒解自己的不諒解」。畢竟每個人都是凡人,需要時間來找到心裡的平衡。
「我到現在還是沒有辦法原諒我爸。就算他跟我道歉,就算他告訴我那時候他有多少苦衷,我永遠也不會原諒他。也因為這樣每次回家,我不看他的眼睛也不跟他說話,可是我好討厭這個像惡魔一樣的自己。」朋友Betty的父親年輕的時候跟志勝一樣,積欠大筆賭債,丟下她們母女,一直到Betty成年長大,母親和她協力各種打工把父親的債務還完,父親回來跪在神明桌前跟她磕頭道歉,她心裡面的那個恨依然沒有辦法消失。
「當我被同學取笑我是沒有爸爸的小孩、當我被欺負、當我和媽媽為了打工存錢三餐都吃泡麵的時候,你在哪裡?」Betty對父親說,她講這段話的時候,一方面覺得很爽終於講出來了,但一方面也理解父親那個時候如果沒有跑路,可能連命都沒有了,所以她對說出這句話的自己其實也有罪惡感。一直到最後父親在病榻上最後一次握著她和媽媽的手跟她道歉,她才傳訊息跟我說:「我跟我爸之間的恨,總算扯平了。」
在Betty的例子當中,其實她做到了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理解」,第二個是暫時允許自己「理解但是不諒解」。然後把答案留給時間,或許有一天,這個傷口會慢慢癒合。
讓每一個生命去面對他自己的責任
而在詠琪的例子當中,或許她可以先「理解」姐姐過往這樣的自我欺騙帶來了什麼樣的好處(本文一開始描述的那些),然後不需要強迫自己立刻認同或者是諒解。
如果可以進一步進展到放手,就是「讓每一個生命自然的去面對他自己的責任」,姐姐有姐姐的選擇,她也只能對她的選擇負責。這一點同樣可以用在詠琪和志勝的關係當中 – —志勝當初的不珍惜,他自己後來也很惋惜,甚至透過照顧被燙傷的女孩怡萱,來達成某種心理上面的贖罪。
然而,造化弄人,怡萱在得知自己很敬重的大姐姐詠潔自殺身亡之後,步上了她的後塵。這一刻,志勝終於回過頭來體會到什麼叫做「無能為力」的崩潰感,他也終於體會到詠琪先前是多麼努力的想要幫助和照顧姐姐,但是最後遺憾的事情還是發生的那種憤怒和絕望。於是,他也開始面對他自己生命的責任。
憤怒的背後有許多在乎
面對事情不如預期,面對身邊重要的人失去,面對曾經擁有的那種親近不復以往,我們有時候會悲傷,有些時候會失望。但也有些時候,我們會感覺到憤怒,這個憤怒看起來好像很難讓人親近,但憤怒的底下有許多的在乎和傷心。
下次,當你好想要幫忙一個人,他卻不願意伸出手來讓你救的時候,請輕輕的跟自己說:
- 我很在乎他,看著他這樣,我很難受
- 他的生命會協助他去面對他應該負的責任
- 我目前無法諒解他現在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沒關係,我可以先諒解自己的不諒解。
人生無常,很多事情的發展往往都不會如我們的期望。也因為這樣,當你有機會和對方可以在同一條船上相依偎的時候,試著珍惜這些肩並肩,一起大笑的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