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殺人的前23分鐘》:每一個殺人犯的背後,都有一個受傷的靈魂

海苔熊
Aug 23, 2021

--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殺人犯在殺人前23分鐘,腦袋裡面在想什麼?

A.想著等一下要怎麼樣凌虐那個被害者

B.盤算著要以哪一個人為下手的對象

C.猶豫不決,自己也很痛苦

D.過著和平常一樣的生活,看不出異樣

決定好了嗎,我要講答案囉!

.

.

.

.

.

.

.

.

.

.

答案是,上面這些都有可能,甚至,還有別的可能(被揍飛)。就像我督導常常跟我講的:我們一直以為課本上面所描述的憂鬱症那些診斷,就可以協助我們辨認憂鬱症的人長什麼樣子,但真正的事實是 – – 100個憂鬱症患者,就有100種不同的樣子。

同樣的,殺人犯也是一樣的,每一個殺人犯都有各種千奇百怪的理由。在 #穹魚 的這本書《殺人的前23分鐘》當中,締造了一個架空的世界:

「未來世界有一套思想工程『華』,可以在人們興起殺人犯意時,在23分鐘內消除犯意,思想工程師羅栩生卻希望不只是消除犯意,而是能進一步理解犯人的想法⋯⋯」*

換句話說,思想工程師可以利用他「神奇的手套」(小說裡面的設定),侵入即將要執行殺人行為的「潛在殺人犯」大腦裡面,像錄影帶一樣播放他的這一生各種大小回憶,釐清他犯案的動機,甚至看見他過往的一些創傷等等,然後利用最小的「記憶挪動」,來避免憾事發生。

這裡涉及了一個非常精妙的技巧,因為一方面你在修改當事人記憶的時候,不可以影響到其他的人的行為跟記憶,否則世界就會崩壞;另外,如果修改得幅度太過巨大,他的人格也可能會整個害了了,最後,如果你對犯罪動機的推論錯誤,可能修改之後,什麼事情都沒有改變,他照樣還是殺了人;或者是看起來有一些改變,但他卻去殺了另外一個人。

在這本小說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些時候你以為他的犯罪動機是「過去曾經有一個讓他非常受傷的人,於是他想要報復」,但後來才發現,真正讓他犯殺意的是「某個人的某個行為,讓犯罪者看到了自己的自卑」,殺掉這個人本身,也是意味著殺人犯想要掩蓋或者是逃避自己的自卑。隨著劇情的推進,你也會漸漸明白,每一個兇殘的人,背後都有一個受傷的靈魂。

這本小說透過一個架空的世界,提供我們一種「思想上的實驗」,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個世界,可以透過思想控制的方式,讓犯罪率接近於零,你會想要在那個世界生存嗎?一方面你知道自己的記憶會被思想工程師入侵,另外一方面在這個地方生活你完全不需要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危,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小說的劇情非常緊湊,曲折離奇而且又燒腦,對於推理和犯罪小說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可以住過這一本佳作!

*引自下文

《殺人前的23分鐘(上)》

Hami:https://reurl.cc/1YZeK9

Readmoo:http://moo.im/a/9afiKR

台灣漫讀:https://reurl.cc/EnrGQn

博客來:https://reurl.cc/a9a2XY

讀冊:https://reurl.cc/lRZG4Q

《殺人前的23分鐘(下)》

Hami:https://reurl.cc/6aZNby

Readmoo:http://moo.im/a/jGLOVW

台灣漫讀:https://reurl.cc/Dgymbm

博客來:https://reurl.cc/1Y0ylY

讀冊:https://reurl.cc/Q9Wzxp

--

--

海苔熊
海苔熊

Written by 海苔熊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程威銓(海苔熊) 「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生,筆名海苔熊,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目前為女人迷、姊妹淘、泛科學、Herbuty 、鍵盤大檸檬等個多平台的專欄作者,著有「在怦然之後」與「暖傷心」二書。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