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應用心理學年會:看見心理學的各種可能,筆記與心得

海苔熊
10 min readMay 5, 2018

--

這應該是我目前為止參加過最有趣的心理學年會,沒有之一。

並不是說其他場的年會辦得不好,而是不同領域的心理學家,在學術研討會上往往都只聚焦在他擅長的議題,但有些時候,卻疏遠了跟「人」真正的距離。如果你曾經去參加過一次心理學的研討會,你會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個好的研究往往是可以激起更多「未來的研究方向」,換句話說,就是以後還可以做什麼研究(我的觀察啦)。

然而,很少有人可以告訴我們,當我們知道了這些知識之後,心理學可以為人類做些什麼。

大部分來參加年會的人,要不就是賺取投稿的點數,要不就是一把刀被老闆逼來參加的,畢業之後,好像就像是上個輩子的惡夢一樣,不堪回首。但有沒有可能,讓一般的大眾有機會可以接觸我們所了解的東西、讓我們所學會的事情,應用在每一個真正活生生的人身上?

有趣的參與成員

開始唸諮商之後我發現一個現象,臨床心理師往往去參加臨床心理學年會,諮商心理師參加諮商輔導的年會,而一般念研究取向的社會心理、認知神經等等,也各自有各自的學術研討會。大家好像井水不犯河水,雖然偶爾會有跨領域的狀況出現,但成員還是七八成都是類似的人。這也無可厚非,畢竟人生有限、稿件也很有限,研究生的修業年限更有限,只能把有限的時間投注在相關的領域上面。

但今天來的人讓我有點驚訝,除了有諮商、臨床心理師之外,還有在執行員工協助方案的專業人員、認知神經科學家、科普心理寫作者等等,雖然還是跟心理相關的人,不過總覺得「組內變異數」變得比較大了。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讓更多有類似語言,但是觀點不盡相同的人,能夠有更多討論和激盪的空間。

交雜的議題

過去參加社會心理學相關的年會的時候我經常遇到一個困境,就是壁報的內容泰半都是量化研究,淺顯易懂,大多都是講一些平均值啦、標準差啦、各種統計考驗啊、交互作用啊等等,不過,當你仔細思考之後,就會發現這些實驗法和問卷做出來結果往往過於化約,好像很容易就可以抓到一個巨大的概念,來描述「人」這件事情,但卻喪失了每一個人的故事、遺失了一點點感動和溫度。

後來,開始去參加諮商心理學年會的時候遇到了另外一個向度的困境就是:這大概是以質性研究為大宗的領域。

每一張海報都有大量的文字和故事,根本不太會有時間去看完,就算看完了,那也只是當事人冰山一角的狀況而已。雖然有溫度、描述了當事人的故事,可是卻仍然他捕捉到整個大的概念。一言以蔽之就是:

量化研究是見林不見樹,質性研究是見樹不見林,各有優缺點。

(當然,上面這只是我很化約的觀察,還是有很多能夠兼顧的質性與量化研究。)

不過今天這個研討會倒是相當有趣,兩種類型的投稿都有,擺在一起有一種很特別的交雜的感覺,一間教室談實驗法,另外一間教室在談敘事治療,還有一間教室在談員工協助方案。

最後,我想要稍微分享一下今天我有聽到的幾個有趣的心理學的可能。

所以心理學到底可以做什麼

這是一個正向心理學背景的夥伴叫做黑面,現在在葬儀相關的工作(把骨灰拿來製作成寶石,詳可參觀他粉專生命紀念寶石的黑面業務)。他認為可以結合生死和心理師,來協助那些亡者的遺族。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觀點,畢竟我們的文化似乎不太習慣求助於其他人,雖然哀痛告別的儀式的確能夠舒緩當事人的情緒,但是在頭七最後、百日之前,這段哀悼的時間,如果能夠有心理師的介入,應該會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另外一個心理師家榮感覺像是早就意識到了心理師這個行業的衰退(好啦這句話是我說的),覺得好像待在這個行業,未來的路差不多就是那樣了,他開始斜槓設計和編劇等等的路線,因為這樣有機會看蕭敬騰合作,進入片場當一個小導演。

之前跟幾個心理師聊天時,還沒有這麼強烈的感覺。今天這個厲害的心理師,雖然在講的時候很自正向,但其實我也發現,不論是臨床或者是諮商,如果再繼續待在現在的位置上面,大概就是死路一條,或者是沒死,但是就像死水一樣。

還有一個心理師雅綺我也覺得相當有趣,她是對於穿搭有興趣,跨足時尚和衣服設計的部分(這是她在做的男裝時尚網站),也希望可以把這樣的一種精神,結合一些心理學的概念。實際上,我們的祖師爺們從佛洛伊德開始,就很有時尚的概念了 。所以我想你會記得他的三件式西裝套裝以及他的雪茄。

http://komicolle.org/c/15558

她分享了一個他目前計劃要做的設計(礙於她之後可能要出商品我就沒有拍照了,如果在網路上找到一張類似的圖),她希望自己可能在T恤上面設計這樣的字樣:

雖然這是一句「我很好」的句子,構成這個句子的線條,裡面都是一些負面的、憂鬱的英文單字。如果從左到右仔細閱讀,還可以看到一個彩蛋是,那是一個從憂鬱當中慢慢走出來的過程。

最後還有一個有趣的研究室做心理學的密室逃脫,直接將心理學的知識,結合密室逃脫的活動,有寓教於樂的感覺。除了原本密室脫逃的內容之外,還加上了一些經典的心理學研究和說明,並且也很認真的做了使用者分析、以及宣傳效益等等。展覽在科工館一直到五月,有興趣的伙伴可以花一點點的錢去支持體驗一下(傳送門)。

壁報也很精采,但我特別愛許崇憲這篇《宗教信仰及性別主義對同志態度的預測力》!

宗教真的和同志歧視有關嗎?這篇研究分析資料取自台灣社會變遷調查第六期第三次,結果顯示,果然基督教(跟佛教)徒對於同志有比較多的負面刻板印象。不過,當然中間還有很多因素啦,例如不同較會流派、年齡價值觀等等,所以這研究還分析了其他因素。

大家可以看迴歸分析表,有打星星的就是有預測力的項目(注意:迴歸係數是非標準化的係數,所以彼此之間不能比較大小)。

心理學不能做什麼

當然,心理學不是萬能的,所以這個年會最精采的部分是最後面的12分鐘短講,好啦應該也不能算是最精彩(因為其實每個講者分享的部分都相當精彩),而是最「新穎」的部分。

有點類似Ted的分享,不過從18分鐘改成12分鐘,所以需要在更短的時間之內,交代一個有趣的點子。

我大學時候教我統計的鄭中平老師,利用圖片和一些測量誤差的概念,說明心理測驗是多麼的不準確,而建立在這樣不準確的統計上面,我們所描述出來的知識,可信的程度又是多麼的岌岌可危。

如果上面這句話你看不懂,講一個老師舉的例子你可能就會有感覺了。

如果有一個人的體重是30公斤,那麼在信度.7的情況下,這個體重計測量到的真實數據可能會落在0公斤到65公斤左右 。想看看,如果PChome賣這樣的體重計,你會願意買嗎?如果你都不願意買這種體重計,那麼你為何願意相信信度只有.7的心理測驗呢?就算是信度.9的情況下,誤差也高達將近± 20公斤。

圖取自維基百科

還有一個講者蘇文碩老師也是顛覆了我的想法,以往上圖的「羅夏克墨漬測驗」(維基百科其實有談計分方式)都是放在心裡測驗課本的章節裡面投射測驗的部分,而且只有一點點的描述,考試也不會考,因為許多人認為這個測驗的可信度很低。但老師重複澄清三個重要的觀念:

  • 這不是一個投射測驗,實際上他可以測一個人的認知問題解決能力。
  • 這不是羅夏克隨隨便便拿墨水弄在紙上,對折出來的結果,當年他這樣寫的書裡面,但這只是他唬爛大家的。如果你仔細看他一開始墨漬的初稿和後來現在使用的圖卡,就會發現他是有意識的、而且很仔細的去調整這些曖昧不明的圖片。簡單地說,這些卡片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 羅夏克這幾張圖卡出版之後,不久他就死掉了,但現在已經發展了很詳細的整合計分系統(見下圖學者們)。

最後瑋芳學姐的研究這是獲得大家最多的反應和互動的,大家都不知道,原來透過語言、人稱代名詞,就可以了解一個人有沒有機會可以跟你在一起、在一起之後的滿意度、憂鬱、自殺的傾向、還有負面情緒指責的意味等等。不過,因為這是我做碩論的時候也看過的內容,所以對我來說新奇感相對來講比較少,倒是學姐的舞台魅力真的是相當的了得。

整體來說,我覺得今天的會議真的收穫滿滿,現在很可惜早上買不到高鐵票,所以沒有看到早上的場次,但即使是一個下午的饗宴,也覺得非常心滿意足!

雖然因為我的社會焦慮,所以沒有機會和在場的大家打招呼,但我真的由衷感謝主辦和協辦這場活動的所有工作人員,還有蔡宇哲老師、以及他高醫大的工作團隊,給我們一個知識爆炸,以及充滿希望的心理學下午。

P.s.這邊沒有分享黃揚名老師的簡報,是因為他已經做了逐字稿了,真優秀!不過插花工商一下,他說這本書是他老闆寫的,很值得對「情緒」有興趣的你閱讀。下面是老師推薦的幾個很有趣的有關於情緒的資源:

TED演講:You aren’t at the mercy of your emotions — your brain creates them | Lisa Feldman Barrett

p.s.2,還有我自己的talk因為也打了逐字稿,所以另起一篇,傳送門在這

最後我想跟大家分享我今天聽到的一句很棒的話是雅琦講的,引用自《如何讓它賣》這本書裡。

我們下一場革命將不會只有科技所引起的,而是由心理學所帶領的。

期待不同專業的各位,以後在不同的人生場域,都有能夠斜槓心理學的機會!

  1.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拍手啪啪啪
  2. 覺得值得珍藏的可以按分享
  3. 覺得太棒了真的是神作的,可以順手街口支付,贊助咪寶食物

--

--

海苔熊
海苔熊

Written by 海苔熊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程威銓(海苔熊) 「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生,筆名海苔熊,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目前為女人迷、姊妹淘、泛科學、Herbuty 、鍵盤大檸檬等個多平台的專欄作者,著有「在怦然之後」與「暖傷心」二書。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