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6 閱讀筆記:心理學理論與知識的鴻溝

海苔熊
7 min readFeb 6, 2019

--

開始工作和當兼職學生之後,看原文的社會心理學Paper的時間就少了,重新又回到這個世界,有一種熟悉的愉快的感覺。

有些新的研究讓人覺得很有趣,例如我們這一行常常說「症狀」是有功能的、情緒沒有好壞等等,不過有一篇倒是發現人嫉妒以及衍生的行為整體上來說是負面的[1],治療師你太樂觀(好啦我在猜一定會有強者我同學反駁,情緒本身沒有問題,是我們如何因應嫉妒才產生了問題)。

Photo by Álvaro Serrano on Unsplash

也有一些研究,和我們所知道的相去不遠。例如逃避依戀與承諾恐懼有關,一方面是不信任自己能夠長期跟別人發展一段關係,另外一方面是不信任自己能夠好好維繫這段關係,除此之外,對於關係有些負面的悲哀的劇本[2]。(讓我驚訝的是:這一大段竟然都可以用 Card sorting 做出來!)

還有一篇meta analysis,不知道算意外還是不意外。大家都知道和不安全依戀的人在一起,關係滿意度通常很低(也就是說這兩個是負相關)。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一起越久,上面的這個負相關越大(如圖)[3]。不過,這是橫斷研究後設分析(Meta-analysis of cross-sectional studies),也就是說,無法看到「依戀風格改變」這件事情。說不定,兩人在一起5年後,因為彼此都是來自地獄的人,互相懂那種不安的痛,或是有參加工作坊、伴侶治療,可以互相扶持,所以就變安全了呢?

Hadden, B. W., Smith, C. V., & Webster, G. D. (2014). Relationship duration moderates associations between attachment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Meta-analytic support for the temporal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mode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8(1), 42–58.

還有一篇論述性的文章,引用了許多研究做出統整,最後得到了一個很悲哀的結論:越來越多的孩子在「不安全」的環境下長大成人、經歷家庭不穩定、父母接觸多個伴侶等等。所以,大家都渴望安全的愛情關係,但這樣的關係將更難獲得到[4](簡化自下翻譯)。

……We further would argue that ever greater numbers of people are reaching adulthood with insecurities about attachment because of the romantic relationship patterns of their parents: ever greater numbers of children are experiencing family instability and exposure to multiple romantic partners in their parents’ lives. As such, the need for well-formed, clear commitment that can secure romantic attachments may be increasing even as this becomes harder to achieve.────引自[4]

心得

不過幾年後重新回到這個世界,倒是有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1. 平均數捕捉了大部分的現象,但你的個案也可能在95%信賴區間之外。
  2. 研究本身也傳遞了某種價值,而這個價值往往和作者的信仰或者是他的背景有關。比方說最後一個研究,我猜作者Scott M. Stanley應該不贊成開放式關係[5],大家可以看他過去的著作[6],我就不多說啦。
  3. 之前有一次去成大心理系演講的時候,一個老師說,做研究跟做諮商有一個區別, 就是研究者如果發現了一樣東西(但事實上可能是錯的)他不一定會知道;可是在諮商室裡面,如果治療師發現了一個東西,卻不是個案真實的感受,那麼個案通常會告訴你(不論是用生氣、沉默、或者是no show)。

但又一年過去了,我對這個論點有另外一個看法:別傻了,有些時候你說錯了,個案也不會告訴你,或者:

  • 他雖然告訴你了,但你讀取不到
  • 或者是你明明說對了,但他仍否認。

另外一方面,如果你研究造假,或者你發現的東西看起來很厲害、很重要卻是錯的,幾年之後就 一定 會有人來推翻你 — — 因為個案不需要顧你的飯碗,但教授們要顧自己的升等。

總之,幾年下來,發現人要研究人本身,真的是非常迷人,卻也非常困難。

參考文獻

[1]Davis, A. C., Desrochers, J., DiFilippo, A., Vaillancourt, T., & Arnocky, S. (2018). Type of jealousy differentially predicts cost-inflicting and benefit-provisioning mate retenti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5(4), 596–610. doi: 10.1111/pere.12262

[2]Birnie, C., Joy McClure, M., Lydon, J. E., & Holmberg, D. (2009). Attachment avoidance and commitment aversion: A script for relationship failur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6(1), 79–97.

[3]Hadden, B. W., Smith, C. V., & Webster, G. D. (2014). Relationship duration moderates associations between attachment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Meta-analytic support for the temporal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model.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8(1), 42–58.

[4]Stanley, S. M., Rhoades, G. K., & Whitton, S. W. (2010). Commitment: Functions, formation, and the securing of romantic attachment.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2(4), 243–257.

[5]Hardy, J. W.、Easton, D.(2019)。道德浪女: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第三版)(張娟芬譯)。台灣,台北::游擊文化。

[6]Markman, H. J.、Stanley, S. M.、Blumberg, S. L.(2004)。捍衛婚姻,從溝通開始(馬永年與梁婉華譯)。台灣:財團法人愛家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你可以

  1. 喜歡:★★★按拍手啪啪啪啪
  2. 很喜歡:★★★★分享給你朋友,讓他們都看看都瞧瞧
  3. 敲擊喜歡:★★★★★順手街口支付,贊助咪寶食物(打開街口支付,輸入901020194贊助30元)

--

--

海苔熊
海苔熊

Written by 海苔熊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程威銓(海苔熊) 「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生,筆名海苔熊,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目前為女人迷、姊妹淘、泛科學、Herbuty 、鍵盤大檸檬等個多平台的專欄作者,著有「在怦然之後」與「暖傷心」二書。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