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4閱讀筆記:童年創傷影響一輩子?

海苔熊
9 min readFeb 24, 2019

--

童年傷痕累累的你,長大會好嗎?

想看看,你小時候的生活有沒有這樣的情形:

  • 身體受到虐待(Physically abused)
  • 被忽視、家人很冷漠(Early Neglect)
  • 很窮,社會經濟地位很低(Low SES)
Photo by Larm Rmah on Unsplash

童年創傷會形成「腦傷」?

意外發現Seth D. Pollak這人,做很多童年創傷研究好有趣(重點是都打到很厲害的期刊)。他指出,身體受到虐待、受到情感忽視、生活遭受巨大壓力的兒童或來自低社會經濟地位的家庭、有較小的海馬迴體積(圖一)。事實上,杏仁核(圖二)和海馬迴(圖三)體積較小者,也有較多行為問題[1][2]。而經歷過身體虐待的兒童,表現出糖皮質激素受體基因的特定表觀遺傳變化(Gene Methylation)[3], 因此面臨極端壓力的兒童患上精神和身體疾病的風險更高。

圖一,截自[2]
圖二,截自[2]
圖三,截自[2]

媽媽與孩子交談,可能會對減輕壓力反應產生影響

但這不代表你沒救,因為如果你能跟重要他人分享你的心情,仍然可以減低壓力!在一項研究中[4],Seth D. Pollak等人要求61名年齡在7到12歲之間的女孩在觀眾面前發表演講或做數學問題,讓孩子感到壓力(下整理自CNN說明與介紹)。在這之後……

  • 1/3的女孩與母親團聚,母親擁抱並撫慰她們15分鐘(下圖四紅線)。
  • 另外1/3的人在電話中與母親通話了15分鐘(下圖四藍線)。
  • 最後1/3的女孩(下圖四黑線)觀看了75分鐘的中性電影在與母親見面或交談後,前兩組中的女孩觀看同一部電影一小時(前兩組跟母親講完話也看了這部電影)。

然後測量女孩們唾液中壓力激素皮質醇(Cortisol)、尿液中催產素(Oxycontin)的含量。結果顯示,由母親撫慰的女孩(前兩組)的皮質醇水平在壓力測試後立即開始下降,並在大約半小時後恢復正常。相比之下,第三組中的皮質醇水平在測試後繼續升高,並且在整個實驗期間保持高於正常水平。儘管如此, 感覺要看女孩跟媽媽的關係吧?感覺如果關係不好的話,又免不了一陣罵*!

圖四,截自原論文[4]

不過,這只是減低壓力而已,不知道大腦會不會有所改變?我也在想,創傷是可以因應的,這也是「心理治療之所以可能」的原因,只是心理治療似乎並不是改變這些「情緒老腦」,而是增加前額葉(Frontal lobe)的作用之類的。不然,這麼多治療創傷[5]、從創傷中改變的書籍又如何可能呢[6]?

長大以後,比一般人不快樂

事實上,童年曾被父母忽視的人,也比較難跟人建立親密關係,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快樂[7]。昨天收到一篇很新的研究,覺得有趣又驚悚!這個跨國調查找了3483個青少年,平均年齡介於20歲到30歲(因為不同國家的平均年齡不一樣)[8]。

倘若經常受到父母拒絕(冷漠以對、忽視[9]、攻擊或敵意、覺得父母就是不喜歡自己),那麼很有可能你會有以下的狀況(圖五):

1.人際關係當中容易感覺到焦慮

2.有比較差的心理適應

。敵意跟攻擊:經常想到攻擊或衝突等等不好的事情。

。情緒不穩定

。低自尊:「我覺得我不好,而且永遠也不可能會好」

。低自我效能感:覺得自己沒辦法把事情做好

。對世界有負面的看法:「這個世界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快樂的地方」

。情緒反應度低:很難表現出我真實的情緒

3.害怕親密

。害怕表達自己內在最真實的情緒

。在人際關係當中會隱藏自己的感受

。對關係有緊張或焦慮的感覺

圖五,截自[8]

上文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個是母親的影響效果比父親來得大,另一個是,他並不是真的追蹤這些孩子20幾年,而是調查這些青少年他們對於父母的影響和「記憶」。換句話說,不管你爸媽在小時候事實上是怎麼樣對待你的,只要你「感覺」被忽視,就會影響你現在的人際關係和對自己的看法。

愛人很難,愛自己更難。或許,童年創傷已經變成一種難以抹滅的傷痕,我們只能用一輩子的時間,去證明除了創傷之外,我們還有別的可能,然後練習在每一次的愛與被愛當中,不用再依靠別人,來讓自己得到完整。

註解與參考文獻

*這實驗的好讀(但有點誇張)版:「與人交談 15 分鐘,能降低 80% 的壓力!心理學解密:「說話」其實很紓壓

*本文部分段落發表於女人迷與姊妹淘

[1]Fries, A. B. W., Ziegler, T. E., Kurian, J. R., Jacoris, S., & Pollak, S. D. (2005). Early experience in humans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neuropeptides critical for regulating social behavio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2(47), 17237–17240.

[2]Hanson, J. L., Nacewicz, B. M., Sutterer, M. J., Cayo, A. A., Schaefer, S. M., Rudolph, K. D., . . . Davidson, R. J. (2015). Behavioral problems after early life stress: contributions of the hippocampus and amygdala. Biological Psychiatry, 77(4), 314–323.

[3]Romens, S. E., McDonald, J., Svaren, J., & Pollak, S. D. (2015). Associations between early life stress and gene methylation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86(1), 303–309.

[4]Seltzer, L. J., Ziegler, T. E., & Pollak, S. D. (2010). Social vocalizations can release oxytocin in human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7(1694), 2661–2666.

[5]標籤不能決定我是誰:破土而出的黑色生命力

[6]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兒童精神科醫師與那些絕望、受傷童年的真實面對面;關係為何不可或缺,又何以讓人奄奄一息!

[7]Wood, J. V., Heimpel, S. A., Manwell, L. A., & Whittington, E. J. (2009). This mood is familiar and I don’t deserve to feel better anyway: mechanisms underlying self-esteem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to repair sad moo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6(2), 363.

[8] Rohner, R., Melendez-Rhodes, T., Kuyumcu, B., Machado, F., Roszak, J., Hussain, S., . . . Ashdown, B. (2018). Psychological Maladjustment Medi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Remembrances of Parental Rejection in Childhood and Adults’ Fear of Intimacy: A Multicultural Stud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Interpersonal Acceptance & Rejection.

[9] Webb, J.(2018)。童年情感忽視: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Running on Empty: 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張佳棻譯)。台灣:橡實文化 。

喜歡這篇文章的你可以

  • 喜歡:★★★按拍手啪啪啪啪,在心裡面跟咪寶說,她很棒。
  • 很喜歡:★★★★分享給你家中有毛小孩的朋友
  • 敲擊喜歡:★★★★★順手街口支付,贊助咪寶食物(打開街口支付,輸入901020194贊助30元)。

--

--

海苔熊
海苔熊

Written by 海苔熊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程威銓(海苔熊) 「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生,筆名海苔熊,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目前為女人迷、姊妹淘、泛科學、Herbuty 、鍵盤大檸檬等個多平台的專欄作者,著有「在怦然之後」與「暖傷心」二書。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