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1督導筆記|伴侶治療入門

海苔熊
6 min readOct 30, 2019

--

伴侶/家族治療很多的學派,老實說我也只是剛學而已,東摸索一點西摸索一點,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觀點,這篇文章稍微整理小弟這幾次不同督導之後所領悟到的伴侶治療入門策略,提供有志的朋友參考,才疏學淺,請多指教。(以下以A,B這對伴侶為例子)

讓兩個人願意開始伴侶治療

常見的狀況是,其中一方A想要改善關係,或者是猶豫是否要繼續這段關係,想要邀請Bㄧ起來討論這段關係當中核心的議題,但B覺得一切都是A的問題(因為他有問題所以他才要去諮商!我才沒有問題!)

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A會比較困擾,所以他願意花錢來談;B可能覺得沒那麼困擾,或者是可能正在壓抑困擾,或者是他還不知道困擾的點在哪。治療師要做的事情並不一定是轉而讓B覺得他也有問題,而是要讓B覺得「夠痛苦」到願意來改變和討論。或者至少讓B意識到這段關係當中有一個核心的問題,是他們共同想要解決的。常見的例子如下:

每次A生氣的時候,B就開始沉默不講話。然後A會認為B又來了,又不想要溝通了;B會認為A又在情緒化,怎麼說都沒有用,呈現一個雙重無力的狀況。像上面這樣的情形就是雙方都覺得是對方的問題,而且老師可以在和其中一個人工作的時候,漸漸把對方的問題轉換成「關係中的問題」,例如「其實是上面這個互動的狀態困住了你們,讓你們都覺得很無力,你也不想要這樣,對嗎?」

當兩個人都意識到有一個重要的互動議題或者是深層議題(安全感、承諾、信任等等)需要被解決,有意願,並且準備好,就是有機會可以踏入伴侶治療的時候了。

開始伴侶治療之前的準備

市面(?)上有不同的做法,有些學派會傾向於第一次會談的時候大家都要到,且不私下和個別會談,這也是一種做法。不過對於新手來說,一次要handle兩個人的確比較不容易,所以在會談之前可能可以這樣做:

  • 建立關係:先個別跟A, B會談一陣子。不過在開始之前就要告訴雙方,治療師不會在會談當中當傳聲筒、也不會把會談的內容告訴另一方。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通常會想要伴侶治療會有一個人比較積極,另外一個人可能是被「拉來的」,別先建立一些關係,有助於兩個人一起會談的狀況。
  • 建立健康的心態:伴侶治療的結果並不是要勸和或勸離,而是讓兩個人不論是要分開或者是繼續在一起都能夠有良好的溝通機會。治療師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情境讓兩個人都可以講出平時不太容易講出來的話。這也意味著,這段關係的成敗治療師不需要負起全部的責任,不要給自己這麼大的壓力。如果針對個案談完之後分開,有可能是他們終於面對了自己一直以來不敢面對的問題、讓彼此有機會去找更適合的人,反而是一種對自己的誠實。
  • 不要全盤相信個案的話:這陣子我有一個體悟,個案在你面前說的樣子、個案在諮商室外生活的樣子、個案在伴侶面前的樣子很有可能是不一樣的。也因為這樣,你更需要問出「具體事實」而不是他的猜想或感覺。例如,你可以詢問「你們當初是怎麼在一起的?」而不是「你喜歡他哪一點?」。隨時保持懷疑的態度、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要自己腦補,就以為是個案的心理歷程。當然,這也不是要你質疑個案,而是先記錄下個案所說的內容,然後在不同的時間點做出核對的動作。畢竟,有時候連我們自己也喜歡騙自己。

當然,在開始進入伴侶治療之前,也要談好每次的時間、費用、進行方式等等。督導S建議的方式是:

90分鐘的諮商時間,這對伴侶可以選擇預留15分鐘給A、B各跟治療師對談(可以討論誰要先誰要後),再進行60分鐘的三方會談。

這裡可以採取兩種模式:

  • 15–15–60 :雙方先說一些自己這陣子以來的感覺,各自和治療師談這次可能想要討論的主題,以及一些擔心、不想要討論的主題等等。這個方法適用於其中一方A已經個別諮商了許久,好不容易才來的B卻有可能會在三方會談幾分鐘之後就閃人離開的情境。因為至少你可以聽到B的聲音和看法。
  • 60–15–15 :先進行三方會談,然後最後分別做打包和整理。也可以各自談談剛剛在三方會談的過程當中,有些什麼感受、希望治療師可以再多做一點什麼的地方。

當然,如果這個會談已經非常穩定,也可以選擇一次就進行90分鐘,治療師一樣要留時間整理,只是這個整理的工作會是在伴侶雙方都在場的情況下進行。

諮商的時候要做的事情

老實說會非常忙。你要同時兼顧到兩個人的情緒、留意整個對話歷程前後發生了什麼、還有你拋出來的問題和整理對於整個局的影響是什麼、肢體語言、動作⋯⋯後你還要像船長一樣引導談話的方向(有時候風浪,太強,不晃,會撞到地上),整個過程是非常耗腦力和心力的。下面是幾個需要注意到的點:

  • 避免和同性別的人形成同盟:治療師的生理性別通常會和來談的伴侶其中一方是同性別(倘若是異性戀伴侶的話),這種時候就要特別留意到那個和你同性別的個案想要「拉你當同盟」。比方說,男方可能會跟男性的治療師講:「你看我們男生是不是遇到這種事情,也只能夠笑笑而已?」,這裡回應要比較小心一點不要讓那個要拉同盟的個案覺得被推走,比較不適合的回應如「我的角色是中立的,我可能不會偏袒你們那一邊喔」,比較適合的回應例如「遇到這種事情,每個人的確可能會有一些做法,不過我比較好奇你在這段關係裡面的想法是什麼?」把球打回這段關係當中。
  • 在其中一方情緒來的時候,避免被捲入。在會談的過程當中,伴侶的其中一方可能會進行情緒勒索、對方可能會被勒索,治療師不一定要積極軟化他們的衝突,而是可以利用結構學派的做法直接指出整個互動的歷程:

「我發現A用這種方式表達的時候,B就會開始不講話。我好奇A你有注意到自己何以要用這種方式表達嗎?B你猜猜看A用這種方式表達,可能是想要什麼?」

結論

前幾天督導K給的建議也不謀而合,他認為在治療的過程當中,其實是要同時做到三件事情:

  • 一邊建立關係
  • 一邊展開跟貼近問題
  • 有機會的話,稍微調整一下兩人互動的方式

除此之外,有幾件事情在治療的過程都要放在心裡,當作這艘船上面的羅盤。

  • 溝通的時候,要強化這段關係善意的部分,善意被解讀出來之後,就有機會增進對彼此的了解。光是讓彼此看到每一個對話可能的情緒和動機,就有機會讓兩個人更貼近一點,範例句子是:我看到他剛剛這樣做的時候你很挫折,如果他剛剛怎麼做,會讓你覺得更靠近他?(當然,更貼近跟更真實不一定代表會是繼續在一起的結局,也有可能因為了解而分開)
  • 以個案想要談的話題為主(「你們這次來,想要談什麼?」)
  • 不能比他們更早到達分手的結果。繼續在一起或者是分手的決定,應該要讓個案自己做,這樣子才符合倫理,讓選擇權回歸到他們自己手裡。
  • 不要只看到這對伴侶說了什麼,也要同時注意他們是怎麼說的,以及「這麼說」的方式如何影響到彼此的互動。

當然,治療師自己把自己在治療室當中所看的位置也很重要,別把自己當成一個燈塔,輪流照亮雙方的痛苦,讓彼此的憤怒、悲傷、委屈都有機會在這裡被看見,但也要記得打包和整理,不要讓他們把沒有被接住的情緒帶回家內傷;你也可以把自己當成一個合作伙伴,並不是你再度化這對伴侶,而是彼此「互渡」。在跟他們的對話當中,你內心世界的某一些東西也開始鬆動和變化。

當你可以在伴侶治療當中好好的先安頓自己了,聆聽和展開他們的對話,就是下一個挑戰了。

--

--

海苔熊
海苔熊

Written by 海苔熊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程威銓(海苔熊) 「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生,筆名海苔熊,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目前為女人迷、姊妹淘、泛科學、Herbuty 、鍵盤大檸檬等個多平台的專欄作者,著有「在怦然之後」與「暖傷心」二書。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