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耳鳴的症狀還是不間斷,不過好像比較可以抓到自己心安穩的點了。接個案的時候也可以比較平靜。最近生活上有許多事都不斷地變動當中,不過整體上來說都是往一個還算正向的地方前進,只是面臨改變,偶爾還是會有一些徬徨跟不確定的感覺。
這兩次督導有兩個不同的老師,分別給了不同個案不同的建議,去掉與個案有關的細節,我稍微整理一下我自己的感覺,分享如下(以下內容均為概略說明,著重在體悟與技術,並無任何事件符合一個特定的個案):
督導F:抓到個案的閃躲
有些時候個案會不知不覺地閃躲或逃避某一些主題,並不是蓄意的,可是就是提到一些內容的時候很容易躲掉。有些治療師會有一種個性是「遇到聰明的個案就會和他手牽手一起逃跑」,所以真正重要的問題都沒有處理到,都只是停留在表面漫談。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發生,可以:
- 在每一次個案說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先螢光筆標記起來,這並不代表你不相信他,而是在那些話的背後可能還藏著別的東西。
- 當個案在談A主題的時候(例如說家庭),看起來B主題可能不重要(比方說職場),然後他可能匆匆帶過B主題,但實際上B若仔細往下談的話也許有解開A關鍵。因為人是一個連續的個體,在不同的地方會呈現出一些類似的模式。換句話說,如果個案是一個過度討好又完美主義的人,可能會對待自己非常嚴格,這樣的狀況不只和原生家庭有關,也和他的工作有關。
- 然而,個案可以維持這樣的行為活這麼久,勢必代表他可以從這個行為當中獲得一些好處。試著了解這個好處,就可以知道為何他那麼難以改變
督導L:肯定個案的功能
每次跟L督導的時候,他一定會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稱讚我做得好。一開始我以為他只是在鼓勵我而已,但後來我發現,當他越是說我好的地方,我就越是能夠了解到「這樣的方法雖然我有好處,可是會面臨怎麼樣的問題」。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個案身上。除了前面講到的要講個案看到它的好處之外,還要:
- 天平技術:在治療的過程當中幫他放大那個好處,這是一個聲東擊西的技巧,你越去強調他的好,他就會越看見自己一直以來持續的模式造成了什麼樣的困難,也更了解到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堅持這個方式。
- 不要嘗試幫個案解決問題和分析:這是我很容易陷入的模式,可能「教練」當久了,就很想要分析對方現在的狀況、提供對方一些可以操作的方法。然而,回想到我自己當個案的時候的改變過程,往往並不是諮商師跟我說了什麼,或出什麼樣的功課給我讓我去改變,而是我自己有一些感受和了解,然後自主地想要去做點什麼事情。在這個過程裡面,社會支持是重要的,它很可能沒有什麼具體的內容,可是因為陪伴跟支持,一段時間之後,就有可能讓個案有能力自主的做出一些決定。
- 留意個案跟你的關係:有些時候個案在其他的人際關係當中渴望的東西,也會透過一種隱微的形式來在諮商關係當中被表現出來。比方說,有些個案可能是過度討好的,那忙可能在諮商關係當中會不斷地認同諮商時,儘管他內心不是這麼覺得;有些個案可能是很難放鬆的,那麼可能在治療的過程當中會先從很緊風、把包包放在大腿上,然後慢慢慢慢幾次之後,可以開始放鬆一些,把包包放在旁邊、甚至開始解開袖子的扣子等等;有些個案可能很需要被人關注和看見,所以可能在諮商的過程當中諮商師著手寫東西不看他,他就會憤怒,不然就是透過不停止的一直講話來獲得注意(當然這也有可能是焦慮的表現)。但不論如何,治療關係經常會複製個案在外面的關係,要時時刻刻留心這件事情,畢竟有許多時候真正改變個案的不是內容,而是歷程。
一起整理的陪伴
我後來發現,有些時候我們只是需要一個人來陪我們一起整理一些情緒和感覺,在困難和猶豫的時候,陪我們一起去苦惱,那些猶豫不決、缺乏勇氣的事情,很有可能就在這個過程當中,慢慢變得清楚起來,甚至可以有辦法下決定、做出改變。
我想這也是光看書無法達到的效果。我最近也有類似的經驗,然後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內心早就有答案了,只是欠一個勇敢。那麼,勇敢到底從何而來?我目前的體會是,從一次又一次的談話當中,漸漸聚焦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後從每一次的聚焦裡面,拼湊出勇氣的樣子。
只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都得練習耐得住性子。我常常說,不夠痛苦的人不會改變,所以有些時候我們你是在等待那個痛苦從幼蟲變成蛹,從蛹羽化成蟲,在那之前,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只是等待時間。畢竟,越是珍貴的果實,越是需要等待讓它慢慢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