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9 督導筆記|怪給原生家庭,然後呢?

海苔熊
4 min readNov 20, 2019

--

(本文首發 於女人迷海苔熊專欄

前些日子回學校督導,我發現我有一個通病。

同學們分享他們接案還有自己的心理歷程(細節牽涉到太多個人隱私我就不贅述),我自以為學很多東西,很快就提出一個質疑:「感覺要改變家庭裡面的結構、讓原先沒有當好父母的人,回來當父母的角色,家裡面那個小孩似乎要『發病』,才能透過這種方式來獲得家人的注意力、讓那個長不大的父母來好好當父母。換句話說,青少年時期的叛逆、中輟、自殘、加入幫派⋯⋯,或許是一種對於家人沒有好好當家人的反抗。似乎透過這種方式,那些大人們才知道,對這個孩子來講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可是奇怪的是,為何有些孩子用這種反抗奏效,有些卻還是沒有效果?」

我覺得很納悶,在場也沒有人他回答這個問題,似乎被我唬得一愣一愣的。不過督導K跳出來,讓當事人把事情分享得更清楚一些,我才明白自己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總是會事先就先預想好可能的劇本、過度的歸類和整理,把某一些人就分到某一個類別、化約兩三個家庭成一個同樣的結構,這樣做的好處是,理解概念起來比較容易,可是壞處是,不知不覺地犧牲掉細節,自以為用同一種方法可以面對所有類似的家庭——但事實上,這世界上並不存在兩個類似的家庭。

原生家庭創傷的陷阱

今天有這個體會之後,回首我上一次被S督導的時候,我也有類似的「症狀」——我很容易捕風捉影、做出一些解釋,然後太快就調到分析,儘管這個結果並不一定是個案真實的狀況。而且有些時候會先入為主,很多時候個案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狀況,就會被我唬住。如果我沒有時時留意自己這樣的狀態,就會很容易把個案和自己困在一個進退維谷的問題當中,一起感到無力跟悲哀,例如:

你之所以會缺乏安全感,是因為童年有被拋棄的經驗,所以你在親密關係當中,也常擔心對方背叛你。在你沒有解決原生家庭的問題之前,你大概也很難解決你和伴侶之間的安全感議題。

老實說這種解釋並沒有錯,也的確有大量研究支持早期的關係會影響到你成長後的親密關係[1]。精神分析或者是客體關係的理論會採取這樣的觀點,Bowen 可能更會說你會這樣是你爸媽害的[2],然後你爸會這樣是爺爺奶奶害的,那你爺爺奶奶會這樣是因為⋯⋯搞到最後你就得去挖祖墳,把祂們的骨灰拿出來砸洩恨XD!

可是如同你剛剛所看到的,這樣的觀點似乎可以給你一種悲劇性的解釋,讓你的心情有一些寬慰,但也容易讓你深陷於無力當中——因為當你把責任都怪給過去的其他人時,一方面你無法改變別人,另外一方面你無法回到過去,於是你只好跟眼前的心理師一起宣洩哭泣,是事情還是沒有解決、你還是不知道怎麼跟你的伴侶相處,當你的不安跟焦慮襲來的時候,你還是無法自拔的做出習慣性的動作,過度粘膩或者是過度疏離,讓兩個人都痛苦。

把影響力拿回來

總之,上述這個過程有兩個盲點:

  • 把問題簡化,用自以為的方式去概念和詮釋個案的狀態,而且沒有求證
  • 把所有的問題都歸因於原生家庭的影響

這只會弱化個案對於自己的信心,看起來心理師提供了一個漂亮了完美的解釋好棒棒,但某些時候只是滿足心理師本人解釋的慾望而已。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某件事情應該是受到很久以前的一個創傷影響,這種解釋有點類似前世今生,讓你困苦的內心獲得一點安慰。可是,真正的事實是: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不管以前怎麼樣,想想現在你可以怎麼做比較重要。」

某次精神科醫師W跟我說,那時候我覺得他在胡說八道,可是現在回頭想一想也覺得有幾分道理,畢竟,如果都把事情的原因怪給過去,那人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我承認有些時候光是看見過去的影響力,就有「機會」脫離這些影響、並且不再重蹈覆轍,但督導K說如果要「增加這個機會」,還有一個重要的步驟,就是給自己一個「不要太困難的任務」。

總之,從今天起,不論是對個案或自己,先做目前能做到的改變吧。

--

--

海苔熊
海苔熊

Written by 海苔熊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程威銓(海苔熊) 「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生,筆名海苔熊,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目前為女人迷、姊妹淘、泛科學、Herbuty 、鍵盤大檸檬等個多平台的專欄作者,著有「在怦然之後」與「暖傷心」二書。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