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年輕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每天都以「把行程表排滿」為榮,覺得自己這樣就好棒好有用,很積極努力的在生活,太陽公公都會為我微笑的那種。可是可能是年紀越來越大,或者是耳鳴的提醒,我突然發現這樣子匆忙的人生似乎並沒有讓我過得更快樂,只是更焦慮而已。
大概是從聽到《只道尋常》這首歌開始之後,嘗試種花、嘗試放慢步調,嘗試在生活裡面留白,雖然沒有做事情的時候還是會覺得自己很罪惡,但至少,可以感覺到日子過得比較緩慢了一點。
今天要分享這個故事,是河合隼雄(Hayao Kawai)在他的《童話心理學》裡面談到的「三個懶惰蟲」**,故事非常短,就是國王的三個兒子比較誰比較懶惰,最後就可以繼承王位。小兒子最後「獲勝」了,因為他就算要被殺死,也還是懶得移動。這故事聽起來沒頭沒腦,也不知道要講的是什麼,倘若是寓言故事,應該要比誰比較努力才對啊,怎麼是比誰比較懶惰呢?
河合隼雄的想法是,童話故事跟夢境一樣,有些時候反映的並不是我們該做什麼,而是我們心裡的渴望。換句話說,倘若你已經好多日子以來好努力、好拼命的做了好多事,你心裡面其實會有一種聲音是:「我想休息」,而這個聲音,其實是你最好的提醒。你可能會在午夜夢迴的時候,一直在一條長長的路上面奔跑,然後很渴望可以停下來;你也可能在夢境裡面看見自己躺在長灘島上,享受著夏日的陽光 – —這些就是夢境的補償作用。
作為一種補償,「三個懶惰蟲」的故事其實要給我們一種提醒是:練習在生活當中留白,有品質的生活才會留下來。換句話說,這個故事並不是告訴我們難度有多棒,而是要適當的休息,有些時候不要過度的付出、不要做界線以外的事情,你的「好」才會變得珍貴。
「過度努力,是最完美的人生逃避。」 – – 周慕姿*
你最近也覺得自己太拼命了嗎?
那麼拼命背後,是不是很害怕空白來臨時,會有一些自我批評的聲音湧現呢?練習在空白的時候,給自己一些溫柔的問候,或許那個批評的聲音還是會在,但因為有另外一個溫柔的你陪伴,這些空白似乎就不會那麼難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