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學的志願是你自己填的嗎?
還是表面上是你自己選,但實際上你選得心不甘情不願?
前幾天我看到了這本《叛逆無罪,反抗有理》,一開頭 #歐陽立中 所寫的推薦序,標題叫做「當他說,我學會了放棄。」
玻璃杯與迴紋針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立中有一次邀請他的學生玩一個遊戲,在一個裝滿水的玻璃杯裡面放入迴紋針,好讓大家猜猜看放入第幾根迴紋針水會滿出來,不過遊戲規則是再放進去之前要先講一下這些日子以來他們學會了什麼。
他們魚貫上台,紛紛說出自己學到的東西,直到放到第12根,水都沒有滿出來,放入第12根的小孩說了一個驚人的答案:「這些年,來我學會了放棄」。
原來這個孩子對於他的未來有一些目標和志向,但在家長的強力壓迫下,爭取未果,只能夠放棄自己的志願,選填了並且考上了一個父母所期待的校系。
長大是放棄的練習
聽起來是一個悲哀的故事,不過,這本書翻到後來,作者 #陳志恆 提了一個觀點 – —所謂長大,就是放棄去改變父母。
一種放棄,兩種意義。
當大家都叫你堅持的時候,你可能忘記了,原來放棄也是一種選擇。
- 放棄從從父母身上尋求認同
- 放棄從家人眼神裡找到自我
- 放棄去相信他們嘴巴裡面的那句「你就是這樣,才會這麼沒有出息!」
同樣是放棄,你可以選擇放棄自己,你也可以選擇放棄家人對你的束縛。
就像我過去曾寫過一個案例,朋友每天都抱怨,希望那個「害他這輩子變成這樣」的父親可以早日死去,才不會一直活在父親的掌控當中,但等到他父親真的因為生病過世之後,那些父親所說過的話、所責備他的難聽的言語,依然被烙印在他的心底。每當他要做些什麼事情的時候那個聲音都會跑出來叫他不要做、質問他:「這樣做真的對嗎?」
這時候他才明白,一直以來他沒有放下的並不是父親,而是心中那個「父親的影子」。從頭到尾,那個讓他沒有辦法前進的人,一直都是他自己 – —而父親,某種種程度上只是他用來抗拒改變的藉口和擋箭牌!
面對家庭,很多時候我們要培養一種「放棄的勇氣」,當你終於能夠開始放棄從他們的眼光來對自己做出衡量,你也才能夠慢慢從你的生命裡面找到屬於你的力量。
所謂放棄父母,並不是真的要你把它們丟著不管,而是長出一種智慧,允許他們做他們自己的選擇,並且允許自己也有自己的路要走。
如果你也想要了解下面這三個問題,強烈推薦志恆的這本書!
(一)過自己想過的人生,難道錯了嗎?為什麼受到父母百般阻止
(二)當個順從聽話乖小孩的危險性。
(三)知道自我實現很重要,但違逆父母的心願,心中總有著罪惡感,該如何面對與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