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這一路上,你收到了很多其他人的眼光、家人的期待影響,你選了自己不想要讀的科系、進了你不想要的工作?
「比起活成別人的期待,你更需要的是做你自己。」你大概已經聽過很多人講這種話了 – —但這一集節目我想要談一個比較不一樣的觀點。
西方(美國)的心理學經常跟我們說,我們要尊重彼此的界線、不要把別人的期待變成自己的責任,我在想,那是因為他們不曉得在我們文化當中「親情」的重量。
這並不是說界線不重要,而是想說每一件事:有時候我們犧牲掉自己的夢想,做長輩想要我們做的事(例如刻版印象當中的,不要選一類組去選二類或三類組),不完全是因為我們「活得沒有自己」,可能是不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就順著大人的建議去做,也有可能,是因為「在乎」而做出犧牲。
就像每一個情緒勒索背後都有感情的羈絆,所有我們在人生路上做出調整的選擇,其實也「住」著許多對我們來說重要的人。有趣的是,當你也考量了他們的期待,並且在他們臉上看到某一種滿足的時候,你會有一種很特別的安心感。這是強調自主、自由的西方文化裡面比較少會談到的感覺,在我的理解裡面,這個就叫做「關係自主」 – —在一段關係裡,你不全然做自己,但你所做出來的挑戰,讓你所在意的那些人覺得欣慰,此時此刻,你也會感到開心。
在幸福路上 這部動畫當中,主角歷經了許多不同的選擇,她父母有一些傳統跟古板、也經歷的叛逆和許多和家人的拉扯,但這一路下來,她終於明白父母只是用「他們覺得對的方式」來付出關心。
繞了地球一圈之後她才發現,有些離開,其實是為了回來。
我們大概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的某一個決定,在5年、10年、甚至更久的以後會不會走向幸福,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每一刻你都是由衷的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做選擇,那麼至少在事過境遷之後,會少一點後悔跟自責。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樸實而且很有本土味道的動畫,當然我知道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如同這個家一樣可以感覺到滿滿的愛,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在裡面看到自己父母的影子,你也可以看見小時候的你,那個想成為一個「厲害的大人」的樣子。
然後你會明白,幸福並不是一個目標,而是每天每天慢慢走,就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