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日記:一對一教練課與心理諮商(下)

海苔熊
10 min readSep 27, 2018

--

看上集

之前蔡宇哲老師說,如果要運動能夠持續必須達成下面的條件[1]:

  • 公開昭告世人(intention go public )[2](但只是公開可能有反效果,因為你會覺得「公開說了我要減肥好像已經真的減肥了」)
  • 要有穩定的計劃和按部就班的運動細節(planning and procedure)[3]。

身為一個愛現又混亂的人[4],前述第一點雖然很簡單,但我當然是不可能做到第二點。幸好之前聽心理祭的講座,蔡老師講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決策疲乏(decision fatigue)[5],找一個教練可以減少你掙扎要不要去運動的時間,因為時間到了就會直接去。除此之外,你也不用花心思去安排課程,因為他幫你安排好了。溫拿基友陸子鈞每週兩天持續去健身房運動,其中的秘訣就是你已經跟人家約了就不好意思沒去,這點對於不在乎錢但很在乎別人對你看法的人很有用(若你兩個都在乎就更有用了)。但我是很討厭別人推銷的人,所以就選了市區的運動中心健身房,沒想到第一次上課效果感覺蠻好的,稍微分享幾個很奇葩的點如下:

  • 之前我想要預約一對一教練課程,竟然還要排隊。現場都拿出信用卡了,還不讓我報名。不要命的商人我看過,不過不要錢的健身房還是真的沒看過。
  • 好不容易排到了,今天在運動的時候有用到的器材我覺得很厲害,問他哪裡可以買得到呢?沒想到教練竟然說:「現在一樓有賣啦,但我們不是在賣這個的。」你這樣說我更想買了,因為我這輩子最討厭別人強迫我,你越不強迫我我越想買(也太傲嬌)。
  • 當初是報名一個小時的教練課,但加上前面檢測時間上整整了100分鐘,只能說教練真的是佛心來的。

教練課與諮商8大雷同點

終於要進入這篇文章的重點了(為什麼講這麼久才到重點),今天頓悟了一件事情,我發現一對一教練跟心理諮商幾乎有很多地方是雷同的,按照整個課程的順序分別列點如下(沒有耐心的人可以看最後一點):

  1. 前測:我自己做個案的話是盡量都會先做前測,可能是人格的測量或是情緒的測量,就可以看到治療前後的改變。今天去上教練課也一樣,只是測量的器材比較特別,是一個有點像是體重機加上腳踏車握把的東西(inbody),待不到10秒鐘就可以測出上面這張表。
  2. 設定目標:大部分的心理師在第一次談話的時候會跟個案確立治療的目標(例如解決原生家庭的困擾),然後心理師也會根據他對於個案的概念化來形成判斷和建立心理師自己的目標(例如,建立當事人的自信和安全感),這兩個目標不完全一樣但是相輔相成。這在教練課上面好像也是一樣的,一開始他會請你填寫一個「期待」的表格(我的期待是長出腹肌和跑馬拉松),但我發現教練手上還有一個表格在我運動的時候他不斷地記錄,似乎是他的目標,例如我一開始的肌肉耐力指數之類的。
  3. 找出強迫性重複的點:在做個案的時候如果是談我擅長的主題,我大概前10到15分鐘會抓到他問題的點(例如很多個案真正的問題不是劈腿、外遇、分手、失戀,而是缺乏安全感),然後這個點會反覆的出現在他人生的不同階段當中,這就叫做強迫性重複。而我今天去健身房的時候,熱身先跑一下跑步機,大概跑了2公里左右,教練就觀察到我左邊的腳會有外八的狀況,然後請我嘗試看看腳尖往前面慢慢跑。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超級難的,我發現如果不刻意控制左腳的話,很快又會外八了。後來我發現,我不論是走路跑步甚至爬樓梯都是用同樣的姿勢,難怪有人會說我走路怪怪的。
  4. 當下介入:在做個案的時候,倘若我們抓到問題的點,通常是當下跟他澄清那個想法、整理那個情緒、或者是直接操作某一個諮商的技巧,例如放鬆訓練,或者是空椅法等等。今天我在上課的時候也一樣,本來想訓練腹部的核心肌群,但我發現不管怎麼弄都是練到後腰部的肌肉,後面酸死了肚子都沒什麼感覺。教練立刻拿了一個墊子放在後面,但是狀況還是沒有改善,於是又調整了另外一個訓練的方式,感覺就好多了,肚子終於有緊緊的感覺。
  5. 根據個案狀況調整進度:如同上面所說,由於我實在是太弱了,所以有時候根本沒有辦法達成教練的要求,他就會打個折。但也有一些時候,他會堅持要做到幾下或者是幾秒鐘,因為他覺得我可以做得到(天哪為什麼寫這句話的時候有種鼻酸的感覺)。前者有點像焦點解決裡面的「一小步」[6],每次進步一點點,只要不放棄持續累積,就會有大大的進步;後者其實就是所謂的最適合挑戰(optimal Challenge)[7],當目標比你的能力再多一點點的時候,你反而能夠超越自己的極限。
  6. 將覺察帶回日常生活當中:有些諮商師會出回家作業,有些諮商師不會,但幾乎所有的諮商師都會訓練當事人對於問題的覺察,好讓下次他在遇到一樣的問題時,有機會能夠感覺到自己正在經歷這件事情,或者是有機會的話就出一些不一樣的事。今天我也有2個回家作業,第一個是走路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腳應該要朝向正前方不要外八字,另外一個是坐姿和呼吸的時候注意自己有沒有使用核心肌群。我的乖寶寶個案通常會完成每一次的家庭作業;不過由於我是壞寶寶,希望這週這兩個作業我能夠記得一個就不錯了哈哈。
  7. 治療關係最重要:有聽過Carl Rogers的人應該都知道,真誠、一致、無條件正向關懷是心理治療有效的三要素[8]。後續許多研究也發現,治療關係往往是影響這個治療效果最重要的因素[9]。我今天也有同樣的感覺,這個教練很親切、會替你著想(例如樓下很多人在用運動器材,為了避免排隊另外開一間教室)、在乎你、而且很重視你的需求,還會在旁邊幫你加油,光是這些,就會讓我下次還想再去了。撇開前面的六點不談,我猜這也是之後我會持續去的唯一原因。
  8. 抗拒改變:終於要講到今天最讓我震驚的一點了!有接過個案的人可能都會知道個案會抗拒改變,那是因為原本的生活方式是他習慣的、熟悉的、很痛苦但是同時也給他帶來好處,所以他會難以放棄他原本就有的習慣。沒想到原來肌肉也會有一樣的狀況!例如剛剛談到第四點,我在做腹部核心肌群訓練的時候,發現我的腰部很痛,在做棒式的時候發現都沒有用到核心肌群而是用到我的手臂覺得手臂很酸,此時教練竟然說了一個讓我驚為天人的句子(用我的方式說) — —

我們肌肉是很聰明的,如果你常常用手臂的肌肉,很少用核心肌群,那麼不管你在做任何動作,手臂的肌肉都會先出來坦(腹部肌肉表示:我才不要改變咧~ㄌㄩㄝ~)。但如果你讓自己多撐個幾秒鐘忍受那個不舒服,因為手臂的肌肉坦不住了,那些你原本不習慣用的核心肌群就會跳出來接力。每次多忍耐一點點,你的肌肉就會更強壯一點點,然後你就有機會扭轉你過去使用身體的習慣。

媽呀這句話根本就是心理治療!真正有效的心理治療並不是爽爽地讓心理師聽你講話然後你只要負責抱怨而已,過程當中你一定會有一些不習慣、有一些痛苦、但是治療師會讓這個痛苦在你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參考前面的第5點)。然後每次每次增加一點點不習慣、增加一點點你對於新的痛苦的忍受能力,如此一來,那些過往你面對問題的方式、跳出來坦行為模式就有機會可以休息,一點一點地用不同的方法來面對困境。

結論

結果一不小心又講太久了。可是今天不知道為什麼,上完教練課之後覺得很感動,好像有人比我還在乎我的身體,比我還更了解我自己,看見我那個長期被不當對待的肌肉,然後用它可以承受的步伐,慢慢地等待、有耐心的陪伴,等到它願意改變的那天(有沒有覺得眼淚要噴出來了)。

期待我自己有一天,也能夠變成這樣的陪伴者,用彼此都能夠接受的速度,找一條回家的路。

延伸閱讀

[1]蔡宇哲(2018)。哇賽!心理學:48個超實用建議,讓你從此告別卡卡人生。台灣:格子外面文化。

[2]Gollwitzer, P. M., Sheeran, P., Michalski, V., & Seifert, A. E. (2009). When intentions go public: Does social reality widen the intention-behavior gap?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5), 612–618.

[3]Gollwitzer, P. M., & Brandstätter, V. (1997).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and effective goal pursui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1), 186.

[4]Harford, T.(2017)。不整理的人生魔法:亂有道理的!(Messy: 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廖月娟譯)。台灣,台北:天下文化。

[5]Vohs, K. D., Baumeister, R. F., Twenge, J. M., Schmeichel, B. J., Tice, D. M., & Crocker, J. (2005). Decision fatigue exhausts self-regulatory resources — But so does accommodating to unchosen alternatives. Manuscript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6]SHAZER, S., Berg, I. K., Lipchik, E., Nunnally, E., Molnar, A., Gingerich, W., & WEINER‐DAVIS, M. (1986). Brief therapy: Focused solution development. Family Process, 25(2), 207–221.

[7]Rani, P., Sarkar, N., & Liu, C. (2005). Maintaining optimal challenge in computer games through real-time physiological feedback.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8]Rogers, C. (2012). Client Centred Therapy (New Ed): Hachette UK.

[9]Horvath, A. O., & Symonds, B. D. (1991). Relation between working alliance and outcome in psychotherapy: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8(2), 139.

喜歡這篇文章你可以

  1. 喜歡:★★★按拍手啪啪啪啪
  2. 很喜歡:★★★★分享給你朋友,讓他們都看看都瞧瞧
  3. 敲擊喜歡:★★★★★順手街口支付,贊助咪寶食物(打開街口支付,輸入901020194贊助30元)

--

--

海苔熊
海苔熊

Written by 海苔熊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程威銓(海苔熊) 「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生,筆名海苔熊,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目前為女人迷、姊妹淘、泛科學、Herbuty 、鍵盤大檸檬等個多平台的專欄作者,著有「在怦然之後」與「暖傷心」二書。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