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笑中帶淚的書!
作者左燈的筆調詼諧有趣,但仔細看卻是字字血淚。她是「微笑型憂鬱」患者,給自己的人物設定是高冷、搞笑,只有在發病的時候會崩潰大哭大叫,平常給人一種冷面笑匠的感覺,在書裡面的筆觸也是如此,看到後來你都會覺得:這不是很悲劇嗎,她怎麼可以如此調侃自己?
這本書除了讓你一窺精神病院裡面的實況之外,也提供了一種「自我檢核」的功能:你可以問問看自己是不是也像作者一樣,用某一些微笑,來掩飾內心的難過?
你也有這樣的症狀嗎?
微笑憂鬱症患者大概會符合下面的描述:
「他們在別人面前表現的很開心,甚至很有幽默感,但在微笑和樂觀的面具背後,卻充滿了無價值、殘缺和絕望感。就像是很多人在朋友中很愛逗別人開心,但當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卻常常感到悲傷一樣。」
對這些人來說,他們內心所測量出來的憂鬱症相關的感受和一般憂鬱症沒有兩樣,只是他們選擇把自己的情緒藏起來,然後戴上一種微笑的面具,對他們來講,把自己的困擾告訴別人是可恥的、羞愧的,所以他們會在別人面前裡面假裝沒事,但轉身很有可能就會傷害自己、或者是自殺。有些時候他們怕麻煩別人,所以不會求助;甚至更多時候習慣用幽默和微笑來幫助別人,所以一般人可能很難察覺,直到他們走了的時候,才會驚覺:我前一天看他還好好的啊!
「沒有誰的日子是晴朗的」用這句話來形容微笑憂鬱症患者真的是再貼切也不過了,他們表面上看起來晴朗,但內心卻在下著大雨,滿地泥濘,深陷其中,卻還要露出微笑的表情——這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如果你發現你也是這樣的人,不習慣在其他人面前呈現出被愛的靈魂,習慣用很多的笑聲、假裝、跟自己說沒事也跟別人說沒事,來逃脫其他人的關心跟注意,可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卻經常陷入低潮,而且爬不起來,那麼很有可能你也有微笑憂鬱的特徵。
這本書並不是帶你離開微笑憂鬱,而是帶你進入這樣的世界、並且看看他身邊的人是遭遇怎樣的過程,然後在一次又一次的跌跌宕宕當中,認清自己的模樣、甚至接受,自己有一個部分就是這個黑暗混沌的樣子。
比方說,書裡面有一個段落在談幻覺,這是許多嚴重憂鬱症患者會出現的症狀,類似的症狀還有解離(就是我們俗稱的斷片)、幻聽(在耳朵旁邊好像有人告訴自己、叫自己去死),其實都是大腦激素不正常作用所致,也就是說, 憂鬱症是一種生理疾病。但是大家都誤會了,以為是這個人想法太負面、想太多,還會叫他們想開一點就好了——殊不知這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壓力。
而這本書,只是單純描述現象,並沒有告訴你解決的方法,但有趣的是,反而因為這樣,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如果你是患者)更能夠接受自己「原來有人跟我一樣」,這種普同的感覺。或許,也會讓你也能夠比較接受自己的症狀。
等待,是生命的答案
有些時候,我們腦袋被許多情緒佔據,會重複做一些強迫性的行為(例如一直打電話)、重複做一些非常不理性的事(比方說把桌上的資料夾全部都整理好,然後再調換順序)、甚至原地踱步走來走去,覺得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
其實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我們活在想像的現實當中」。腦袋裡面的世界比真實的世界可怕得多,所以許多焦慮、痛苦、不安的情緒,襲擊我們的腦袋時,會讓我們坐立難安、覺得必須得做點什麼,改變現狀。
然而,有些時候現狀是不能夠改變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做什麼都不對、做什麼都沒有用 ——像這樣的一種時候,我們能夠做的只有等待,等待時間經過、等待藥效發作、等待那個「好一點的時間」來臨。就像作者,描述自己的憂鬱症經常會有「早重晚輕」的症狀,每天早上起來會痛苦不堪,這個時候她通常只對自己說一句話:只要活到晚上就好了。
當一個人的生命只剩下「我要活著」這個願望的時候,看起來很卑微,但實際上卻也是很基本、而且是每一個人每一天都在做的事情。
我們為什麼要吃飯?當然是為了活著;我們為什麼要賺錢?當然是為了活下去;我們為什麼要運動、跑步、維持身材?也是因為在人群當中受到尊敬和被愛,看起來我們每天做很多很多事情,實際上只是為了讓自己好好的活著。然而,對於憂鬱症患者來說,他們連呼吸一口氣都覺得不容易,所以能夠從這一秒鐘活到下一秒鐘,就是很大的躍進了。
「人們經歷痛苦和他所帶來的意義,原來是有時差的,有時需要耐心等一等,答案才能慢慢揭曉。」作者說,這真的是要從地獄裡走過一遭才能夠得到的答案。
然而,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因為等待總是難熬的(你可以嘗試看看在手搖杯飲料店前面等飲料的時候不要滑手機)。等待意味著「你不論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夠改變現狀」,可是你對於現狀又不滿意,所以你會希望透過一點調整,來讓現狀有一點不一樣。然而,當你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退回原點、或者是讓狀況更糟糕的時候,你就會開始對自己感到失望、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可是又不甘心自己就只有這個樣子⋯⋯這就是憂鬱症患者每天所經歷的迴圈,覺得自己好像快要好了,但一個冷不防,又被打回了原點。
珍惜生命中的小美好
但讓我最佩服的,就是作者仍然對生命保持著幽默跟盼望。幽默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在眼前一片漆黑、看起來四下無路的時候,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另外一種可能——儘管那個可能是很小很小的可能。
就像書裡面談到的好多個片段,都有她在精神病院裡外開心的時光,有些時光很短暫、有些時光比較長,還有些時候是苦中作樂,但不論如何,作者總是能夠在她看似貧乏無味的生活當中,找到一點點繼續呼吸的勇氣。然而更重要的是,她也找到了一群同伴,陪她一起度過這些難熬的時刻。
所以,如果你也被憂鬱症所苦,其中一個方法是創建互助的團體,建立一個臉書或者是ig帳號,把好的壞的都寫在上面,慢慢地你會發現,有一些人來給你留言,可能是幫你加油、給你按讚、或者是也分享他們自己悲哀的經歷。最後這種人通常會讓你倍感溫馨,因為你會從他們的留言當中發現,原來自己不是孤單的,這就是我們心理學上所說的「普同感」,當你看見自己不是一個人,你就會有更多的力氣,去走接下來的路、面對再來的挑戰。
我跟作者的想法一樣,認為憂鬱症的患者,很多的時候都是善良的人,寧可自己受苦,也不要給別人帶來麻煩,可是有些時候,人跟人之間建立連結,就是以「麻煩」當作地基,因為我們願意彼此麻煩,所以才成為彼此生命當中重要的陪伴。
從今天起,練習等待、練習幽默、練習麻煩別人吧!或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小小練習當中,你會發現,你所面臨的疾病並沒有想像當中那麼可怕,你所背負的重量雖然龐大,但你並不是一個人面對。你有重視跟在乎你的人,你有想要完成的事,而這條路上,也有通往你生命意義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