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知識的假象》:你媽知道你很無知嗎?

海苔熊
9 min readJul 14, 2018

--

Photo by Jack Hamilton on Unsplash

好啦標題有點聳動,而且跟你媽其實沒什麼關係。之所以要用這個標題把大家吸引進來,是因為我覺得這個議題非常重要 — — 其實我們非常無知,而且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無知。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蘇格拉底

古時候我唸哲學系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覺得這根本是屁話吧,不過我後來發現,要承認自己的無知,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如果你想要快速了解這本書,那麼我現在就來實現你的願望!這本書有三個重點(p.303)

  • 你很無知:聽起來很像罵人,可是作者花了半本書來證明這個觀點,舉了非常多豐富有趣的例子跟實驗。
  • 理解的假象:你不知道你很無知,還以為自己好棒棒。這比第一個更慘,因為你可能會以為「藥物在你認真工作和活動的時候,消耗的會比較快」然後就吃了過量、甚至致死的藥(實驗見p.202)。
  • 知識共同體:知識是共同創造及儲存的,這就是為什麼你會問你媽襪子放哪裡[1]、問律師朋友法律的問題、以及你最常做的:Google一下。

上面是作者在最後一個章節總結的三個重點,但除此之外,我覺得這3個都很重要:

1.知識的詛咒

「專家就是訓練有素的狗」

我記得網路上曾經流傳一個非常有趣的圖「Circle of knowledge」,就是倘若我們人類對整個世界的知識是一個巨大的圓圈,小學的時候我們每一個科目都學,在知識的圓心,每個都只懂一點點,隨著你的求學過程到了國中、高中,你所了解的這個圓圈圈面積可能越來越大,升上大學之後,你會選某一個專業然後往下鑽研,如果你繼續考研究所,就會撞到知識的邊界,然後你好不容易在這個邊界上有一個小小的突破,雖然要用放大鏡才看得到(影片「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a Ph.D.」)。

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a PhD: 12 Simple Pictures That Will Put the Daunting Degree into Perspective

而知識的詛咒就是,當你是某個領域的頂尖專業的時候,你離圓心其實已經很遠了,也就是你對其他的領域了解可能很有限,一方面你可能很難跟不同領域的人溝通專業訊息、另外一方面你也有可能會過度自信。

例如,當你自以為對一個主題非常了解的時候,如果聽到一些和你想法相當違背的新想法,通常會依照順序出現三反應(p.302):

  • 視而不見:覺得根本不值得花時間在這個反對的意見上面,直接眼睛業障重當沒看到。
  • 極力反駁:捍衛自己的立場、覺得自己的想法才是對的、並且找到各種方法來反駁、說服反對的人。
  • 早就知道:如果搞了老半天,最後發現好像真的很難拗過去,你就會跟自己說「其實我早就知道了,只是⋯⋯」來找藉口。

當然,不是只有專家「自負」的行為,有些人明明就做得很爛,仍然死不認錯,還覺得自己好棒棒。這就是傳說中的鄧寧 — 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

研究者指派一些任務給受試者,然後再請他們評估他們的表現如何(你可以想像,有一個真實的表現分數,以及一個「他們以為他們會表現如何」的分數),結果表現最差的人,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相反地,表現最好的人,會比較謙虛、低估自己的表現(p.304)。

2.說明深度的假象

然後呢?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有些時候我們會對於自己的大腦太過有自信、也知道有些時候你以為很懂得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麼懂,那該怎麼破解這個迷思呢?本書有一個核心的觀點叫做說明深度的假象illusion of explanatory depth,IOED)。為了理解這現象,讓我們現在就來做這個練習(p.39–41):

  1. 請一到七分評估一下你對於拉鍊運作的原理了解多少,七分代表非常非常了解, 一分代表完全不了解。
  2. 請詳細說明拉鍊運作的原理,包含每一個步驟、細節以及原因。
  3. 請一到七分評估一下你對於拉鍊運作的原理了解多少,七分代表非常非常了解, 一分代表完全不了解。
Photo by Tomas Sobek on Unsplash

大部分的參與者在寫完第二題之後,第三題的答案往往會比先前保守許多,自評分數紛紛下降一到兩分,換言之,這個練習就是要讓他們發現自己其實沒那麼懂。

還有一個方法是「學習用自己的話來說」,讓自己「真的」懂。我自己在理解一件事情、一本書的時候,會用一個方法來檢驗自己到底懂不懂 :什麼、為什麼、怎麼辦?

  • 什麼是知識的假象?(這前面已經說過了)
  • 為什麼會有知識的假象?因為假象帶來愉悅的感覺,書裡面舉了非常多的例子來說明,當你活在假象裡面,你會覺得有自信、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可以不用去面對那個「未知」的恐懼[2]。
  • 如果我已經覺醒了知道自己有知識的假象之後,那該怎麼辦

第三個問題就是最後我想要談的。大部分的書告訴你個「很嚴重」的症狀之後,最後幾個章節都會跟你講說你可以怎麼辦來「改善」這個症狀,不過這本書倒是採取了兩個路徑 — — 你可以選擇改變,也可以選擇不改變,因為活在假象裡面有假象的好,在真實裡面也有真實的好。

3.活在假象中的人和活在真實中的人

例如,作者在書的最後舉了一個例子,他有兩個女兒:

  • 一個是活在假象當中,覺得很有自信,但實際上滿多時候並沒有懂那麼多,有很多偉大夢想,但因為不熟悉自己的「能力」和「夢想」之間的距離,而經常感到挫敗的的S
  • 另外一個是完全知道自己的能力限制和無知,非常務實,計劃的大部分都能夠達到的L。

你覺得哪一個人活得比較好呢?作者的觀點是(可能是因為那兩個都是他的女兒XD) 兩個都活得不錯,當然也各有一些辛苦的地方。

  • 擁有許多夢想和伴隨很多無知的S,雖然經常會高估自己的能力,不過也因此有許多冒險、熱情、開創的特質。
  • 能夠正確看待自己和事物的L,雖然在知識上面比較謙虛、也因為了解自己的狀況比,較少失敗,卻少了一些勇氣創意。

所以這本書的其中一個建議是:你不一定要改變,因為活在假象當中也有假象的優點。但儘管是這樣,還是要保持好奇和懷疑的心情,例如你可能收到長輩傳來的一張「大陸某醫院傳出草莓含SB06病毒,疫情擴張,許多醫師已經被隔離當中」並不會輕易相信,這就是一種很棒的能力。

對我來說,這世界本來就是虛虛實實的,即使是科學研究的結果,也有可能是科學家為了發表和轉學術點數透過某種方式「操作」出來的(哎呀不小心講太多了)。但不論真相到底是什麼(柯南上身),都要練習允許自己無知,並且接納不同的觀點,這樣你所了解的事情,才會真的比以往更多一點。

Photo by Bethany Legg on Unsplash

短評:知識控的好朋友

愚人的問題,智者無法回答」(柯文哲,2018)。

以前我總是很衝,覺得科學以外東西都是假的,常常得理不饒人,遇到不懂科學的人真的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年紀越來越大(歲月啊!)之後我慢慢發現,這世界上或許沒有真正的所謂的「對或不對」,只有你「信或不信」。

  • 對或不對,我稱之為「外在世界的知識」,例如魏晉南北朝有幾次戰爭、珍珠港事變的起因、怎麼知道電池裡面還有沒有電量、沖水馬桶的原理是什麼等等
  • 信或不信,我叫做「內在世界發生的事」,包含你相信什麼、你為何相信、你內心的情緒、感覺、和你相信的事情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我自己的感覺是,這本書可能比較適合興趣是「外在世界知識」的人,或者是習慣用腦袋思考外在世界的人;倘若你喜歡聚焦在你「內心發生的事情」如人際關係或是情緒困擾等等,可能看這本書會想打哈欠、興趣缺缺,提供給你參考囉!

註解

[1]實驗邀請伴侶來進行一連串物品的記憶,結果這些情侶們都很有趣,他們自己會根據每個人的專長先分配要記住的物品,例如男友如果是資工系的,可能會分配他記憶跟電腦相關的東西,女友如果是設計系的,可能會自己選擇先記憶跟圖像有關的東西。由此可知,人類的知識和記憶是互相依賴的,一部分的確存在你的大腦裡面,但也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存在別人的大腦和其他地方。(p.154)。

[2]當你知道自己「可以」上網搜尋的時候(相對於因故無法上網搜尋時),通常你會覺得自己好像懂比較多 — — 儘管你還沒開始搜尋(p.171)。作者稱之為「模糊的邊界」,書裡面提到一個例子相當有趣(p.159),如果你讀到一則剪報,內容是指某個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個新的岩石礦物A,並且已經有深刻清楚的了解,發表在一個公開的報紙上面。後來你又讀到了另外一個報導,是另外一群團隊,發現了另外一種礦石B,不過由於這個礦石有軍事上面的利用價值,所以關於這個礦石的所有資訊都被列為國家機密,也就是你無從得知。現在回想一下,對於上面兩種礦石,你了解多少?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他們對於A礦石比對B礦石了解更多 — — 儘管這兩個礦石完全是虛構的、而且他們其實同樣地不了解。可見得,光是你「覺得資訊可得」這件事情,就會讓你覺得自己「好像很懂」。

《知識的假象: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買書傳送門: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7457

喜歡這篇文章的你可以

  1. 喜歡:★★★按拍手啪啪啪啪
  2. 很喜歡:★★★★分享給你朋友,讓他們都看看都瞧瞧
  3. 敲擊喜歡:★★★★★順手街口支付,贊助咪寶食物(打開街口支付,輸入901020194贊助30元)

--

--

海苔熊
海苔熊

Written by 海苔熊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程威銓(海苔熊) 「台大心研所畢,彰師大諮商輔導所博士生,筆名海苔熊,是一種結合可愛與可口的動物。目前為女人迷、姊妹淘、泛科學、Herbuty 、鍵盤大檸檬等個多平台的專欄作者,著有「在怦然之後」與「暖傷心」二書。

No responses yet